出来就是看风土人情,走走无妨。在一条不宽的小马路口,看到了中华老字号黄家包子馆。(包子馆,烩面馆就是饭店,不像南方只是单纯的点心店), 灌汤包是开封著名的风味面点 特点就是皮薄馅鲜 汤汁多,有点类似于上海的小笼。在开封还有一家名气响当当的百年老店第一楼,灌汤包尤其著名,不过比较之后,除了名气大还有价格稍贵外,菜肴的味道,服务都不及黄家。
开封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七大古都之一,“东京汴梁”是开封最繁华的年代,辉煌的宫殿,织锦般的街市,达官贵人,仕女如云。。。。而这一切都淹没在历史长河里。而今也只能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凭着想象去追寻一下昔日的美好时光了。
铁塔又名开宝寺塔,距今已有 900多年历史,因塔身用褐色琉璃砖镶砌,远看酷似铁色,故而得名,塔高55.88米,是开封保留下来的最完整的古迹。塔内遍布了精美的佛像花卉浮雕,窄窄的楼梯,仅靠天光,只容一人,螺旋向上,在不同的方向,有不同的城景,不过,现在已回想不起看到什么风景了,只知佛像就在身边,直至塔顶。
当我把彩信发给朋友,朋友讲边上很荒啊。是啊,也许是佛祖的护佑,孤零零的铁塔能伫立千年,安安静静。
龙亭是建筑在一座高达13米的巨大青砖台基之上的殿堂,也算是古迹吧,至少气势雄伟的殿堂建于清代。而千年的宫殿早已深埋在厚重的黄土之下。其余建筑都和开封的很多景观一样是近代仿建的。仿建景观全国多的是,我不敢兴趣。在龙亭两侧有杨家湖和潘家湖,宽阔的水面一改中原缺水的状貌,有水的润泽,这里的空气也显得清新许多。
但凡到过开封都会记住其夜排档,可谓场面浩荡。一到傍晚,出摊的三轮车从各个方向迅速涌入鼓楼广场,摆开阵势,名点小吃,炒凉粉,花生糕,杏仁茶。。。炒炒爆爆,整个空气都弥漫着油烟烧烤的味道。
晚上7点开始,鼓楼街有曲艺茶楼 可以听豫剧 ,最低消费每位30,一杯茶一碟瓜子,点唱另算。我们去得太早,还没有听客,茶楼的几个演员每人唱了一段后,轮番拿戏单来要我们点,实在吃不消,结果我一粒瓜子都没磕,付钱,赶紧走人。
4月20日在郑州汽车南站坐郑开城际公交再次回到开封。城际公交,大约10分钟一班,一个小时车程,票价7元,非常方便。
朱仙镇位于开封城南二十多公里处,去那里是冲着木版年画,朱仙镇木版年画是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我们苏州的桃花坞的年画也受其影响。在开封相国寺汽车站买了车票坐上中巴,中巴车是招手车,随时上客随时下客,半个小时后经过岳飞庙,路两边有摆摊的了,想必是镇区了,车继续前行,尘土飞扬,当车上最后2个当地人下车后,售票员终于问到:“你们要到哪里?”
“到镇汽车终点站”。
“没有终点站的”,原来车是开回家的,隔半小时再开出来沿路载客回到开封汽车站。
“你们是来旅游的?”
“是,哪里有木刻年画?”
“年画不多”,车在一路口停住,司机朝南指了一下“那里有个清真寺,你们可以去看看。”正如他们所讲的,镇上远没有想象中那样到处都可觅到年画的踪影,这些用传统制作的木刻画有着同样的尴尬,后继缺人,新品种少,在继承传统同时缺少创新,市场萧条,难怪在岳飞庙傍只有一家小店有售。
真亏了司机的指点,镇南的清真寺,一处保存完好的古迹,的确值得看(不收门票)。整个清真寺环境幽静,院子里三三两两坐着带白帽子的教徒,跨进卷棚,地面有凹陷,梁柱显出了本色,几位回族老人靠着长凳打量我们,还未等我开口请教,陆陆续续的人脱了鞋子进入殿房,晌礼时间到了,在门口,我们大气也不敢出的往里张望了一下,那是圣神的地方,岂是我等教外人能进咯,卷棚我都没敢照相。
趁着他们礼拜,我们在旁边的厢房仔仔细细的看朱仙镇清真寺的历史简介和陈设的物品,以及精妙的镂刻木雕石雕,尤以一块未雨先知石最奇: 早在明嘉庆年间修建清真寺时,通过运粮河从外地运到清真寺的八根支柱之一,上面雕刻有一条河流,一个人手拿一把伞走在桥上,要穿过河的图案。每当天要下雨时,这块图案上就会渗出小水珠,那块石块就非常潮湿。据说乾隆皇帝小江南时途径朱仙镇,下榻清真寺,时至离开时,寺内阿訇送乾隆一皮袄一斗笠,当时天气晴朗,万里无云,乾隆非常纳闷,正走之际,突然天昏地黑,雷雨大作。两件东西正好用上,后来乾隆钦命大学士纪晓岚前往朱仙镇清真寺询问,并挥笔写下“未雨先知石”。(摘自寺内介绍)
直到礼拜结束,一位年轻人还用钥匙打开了另一侧厢房的门,让我们参观。
作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的朱仙镇,明末清初时的商贸重镇,如今连个像样的商铺都没有,就因为有别于其它名镇,没有太多的商业,统一的格式,走在空荡的街上,可以慢慢体味原汁原味的历史,想象岳飞曾在这里大败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