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城内新建的仿古建筑景点太多太多了,因为这座古城的历史掌故太过丰富,历史人物太过传奇,随便拈出一个来就能营造一方天地。所以清明上河园一带已经成为旅游拉客的集散地。个人觉得,开封城内名目繁多的景点中,比较具有游览价值的无非是铁塔、大相国寺、龙亭、山陕甘会馆,还有繁塔。
然而,我更喜欢的是以一种更贴近城市面貌的方式游走着,或许很随意,或许漫无目的,但是可以更自由的掌控自己的情绪,更自由的选择自己的认知。我喜欢以这样的方式来认识一座陌生的城市,很散漫很市井,很亲切也很真实。
网上看到有人说,开封旧城老街是骨灰级驴友爱去的地方,只大概记住了这是一片多元文化交融的地区,有教堂有清真寺有文庙有观音寺,有胡同有老民居有中西合璧的建筑,有最正宗的小吃和土特产。
于是,便向着这一方向挺进了。
可是,我手中连一张正经的开封地图都没有,有的只是宾馆名片上一个简易的道路分布,好在这老城的街区并不复杂,而我的运气又总是那么好,第一个拐入的街巷便赫然是清真美食街。
卖花生糕芝麻糖的小摊开道,没走多远就看到东大寺的巍峨,恢宏的建筑并不因为疏远才显得神圣,崇敬的距离可能只是放在心里。饶是整个河南省规模最大的清真寺,那也不过就是周边教民礼拜活动的一个场所。在这个早晨,寺门外最喧闹活跃的就是几家热气腾腾的早点摊,卖烧饼的,卖粥的,卖羊肉汤的,推着车露天招呼着,小矮桌小板凳摆在一旁,人们三三两两的团坐着,在寒风瑟瑟的晨光中吸溜吸溜的吃得正香。于是我也要了一碗赵记烩菜,热呼呼的羊肉汤,掰一块锅盔一泡,埋头痛吃,很快发现一块锅盔不够,又去车前吊挂的小筐里再摸一块出来,继续。汤足馍饱,老板问,好吃吗?好吃啊,怎么能不好吃。
刚刚苏醒的街道,轻柔的阳光斜斜的照射,充满自然丰盈的镜头感。新鲜的羊肉摆到案板上来了,鸟笼子拎出来了,骑着板车的人擦身而过,车上满满的芝麻糖和柿饼。有人开始了这一天的忙碌,有人坐在藤椅里闭目养神,有人在享用自家的早餐,有人在这里闲逛发呆。
看到了教堂高高的尖屋顶,这便是那座有名的理事厅街天主堂,简洁而朴素的造型,刚刚过去的圣诞还遗留下些许节日的氛围,一位修女微笑着和我们打招呼。
在我的生活接触中,感觉信教的人的都是很宽容很真诚,而且为他们的信仰而感到快乐和幸福。不过,他们也通常有一个特点,就是也很喜欢向身边的人传教。所以当这位修女向我们走近的时候,我心里有那么一点猥琐的退缩,害怕人家又向我传教而不知如何应对。而实际上却是我多虑了,人家就是拿我们当普通的异地游客对
待而已,还没有提升为可发展入教的潜在教友位置的殊荣。
随便问了一句刘家宅院在哪里,院子里一位正在休息的老者答曰,就是现在顺河房管所的院子,我以前就在那里上班。得来全不费功夫。刘家宅院所在的胡同也叫做刘家胡同,这是一所以前的尉氏县大地主刘耀德的宅子,大门处破落不堪,走进去一片凋零,通向后院的门紧锁,门口的大妈说,绕到后面房管所的院子去,那里的房子才好呢,果然,那是这所宅院的第二进和第三进,典型的四合院建筑,修茸粉饰一新,那些木窗彩绘砖雕,没有繁复的华丽,透露出的是典雅清新的气质。
古老的石榴树盘根错节,春天来的时候应该依旧是青春勃发吧。
再向北走,已经走到了繁华的大马路上,看得见汴京饭店的招牌。隔着马路对望,看到一处大型的仿古建筑正在修建当中,走进一看,原来这就是古观音寺。从元代开始便劫数不断的古老寺庙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修缮,看得出来这一次规模不小。殿阁中原先供奉的菩萨都被转移到了室外的空地,香火依旧源源不断。
这一片老城区并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惊艳焦点,平淡的生活节奏中谱写的是城市古朴内敛的从容气质。
再回到书店街,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老街巷如今依旧是市中心繁华的商业聚集地,几家知名的书店和经营文房四宝的店铺占据着商业街的黄金地段,古旧面貌的建筑换上新时代的招牌,仍然相得益彰。在一家糕点铺里买了特色手工制作的鲜花饼和芝麻糖,点心的味道中也混杂有城市的气息。
我,也就看到了这么多的开封,远远不够了解这座城市的内涵,他肯定还有更多更多值得探访值得流连的内容,只是我也还是不能免俗。就像第一次到北京的人肯定还是会要去故宫前门北海颐和园全聚德烤鸭,可是如果他有了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时间,那么也就还会有更加细微复杂的选择。前提是,他爱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