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阆中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嘉陵江中上游,乃巴蜀要冲、军事重镇,自古就是川东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悠远的历史给予了阆中丰厚的馈赠,留下了辉煌灿烂的多元文化。
建筑文化
秦砖汉瓦魂,唐宋格局明清貌;
京院苏园韵,川渝灵性巴阆风。
阆中的老城面积达1.5平方公里,连绵不绝的老房子,全都是青瓦覆顶、木质结构的平房建筑,古香古色中透着浓浓的古意。窄窄的古街道纵横交错着,一律以青石板铺路,两旁商铺酒肆林立,可以想像出古城当初顶盛时期的繁华和兴旺。阆中的街巷多为东西走向或南北走向,它们将旧城区分隔成一个个的方形的居民院落,大院套小院,天井连天井,街道也横平竖直的呈“田”字排列。
古城现有117条街巷,五分之一仍保存着唐宋时期的格局。现存2处元代建筑,4处明代建筑,12处清代前期的殿堂建筑,以及众多的唐宋以来的街市和古民居。书院、寺庙、客栈多为明宋时期的建筑,不华丽,不张扬。民风原本的淳朴,让人觉得格外的亲近。在这些古街院中,还有一种呈多字形结构,即第一重天井和第二重天井不在一根轴线上,错位成一个“多”字,房间平面图为菱形。这样的结构,寓意“三多”:多子、多福、多寿。这在全国古民居建筑中十分罕见,整个古城保持着朴实、典雅的风貌。
风水文化
阆中三面绕水,四面环山。北面的蟠龙山系与华夏始祖山昆仑一脉相承,如同蜿蜒游动的青龙,风水术语称作“镇山”;南边的锦屏山构成城南的第一道景观,如同座前几案,是所谓的“案山”。案山前远山重重叠叠,好像臣民列队朝圣,所以被称作“朝山”。阆中四面山峦构成了风水中所说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格局,与天的中心相互呼应。
唐代风水大师袁天罡和李淳风奉皇命测步王气来到阆中,留下了“锯龙脉、破风水”的传说。他们为这片奇特的山川、神秘的风水所吸引,先后定居阆中从事天象、风水研究,两人死后都葬于现阆中天宫乡,并留下天宫院、淳风墓、天罡墓、观星台等遗迹。“千水成垣,天造地设”,良好的风水,让阆中自古以来就是宗教活动和人文胜地。阆中先后出了两对兄弟状元,全国仅有,他们是唐朝的尹枢、尹极,宋朝的陈尧叟、陈尧咨。在科举取士的1300多年间,阆中还出了115位进士、404名举人、317名贡生,成为名副其实的风水宝地。
三国文化
阆中位于“三国(蜀汉)文化走廊”的北段东路,三国古驿道,瓦口隘、管星街、严颜寺、立马铭。张飞遗址遍布,处处有“三国”。
张飞巡街
对阆中人来说:张飞是这座城市人的偶像和心中的神,他还被誉为“虎臣良牧”,他打仗是猛将,当地方官是好官,特别是在发展蚕桑业,修建水利,除暴安良等方面有很多功绩。来到阆中发现整个张飞的形象完全不是莽夫、草将,他其实还是个擅长书法,能写诗作文章的文人。他可能还是一个美男子,阆中人擅长用遗传学的观点叙述历史,张飞的女儿当了刘禅的皇后,绝不是面容丑陋的女子,于此反推张飞一定不丑。
阆中人曾从嘉陵江打捞起一块石碑,上有“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八蒙,立马勒铭”,据说这就是张飞的书法真迹,尤其是他能用丈八蛇矛书写出当时十分流行的“汉八分”隶书。
科举文化
阆中科举文化底蕴深厚。阆中在汉代就开始兴学,宋代建有藏三万卷的“会经楼”古治平园,清代始建的锦屏书院,规模之大,乃巴蜀之冠。
隋唐以后,科举取士,阆中共出了4名状元、116位文武进士、404名举人和317名贡生,被誉为“状元之乡”。尤其尹氏、陈氏两对兄弟状元,更属全国罕见。唐代,尹枢、尹极兄弟双中状元,时称“梧桐双凤”;北宋时,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兄弟三人,两状元一进士,父子同朝,一门显宦,世人传为佳话。清初,四川省会设于阆中,在此举行四川省乡试四科,至今犹存的清代贡院,成为全国罕有的科举制度实物遗存。在这里,广大游客与莘莘学子可以观摩体验古代乡试,了解科举文化;也可以感受“名落孙山”的严苛,亲身体验“金榜题名”的殊荣;它将带你走进科举的时空,去解读历史的深邃,感受华夏人文的辉煌。
红色文化
阆中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
其一,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在这个偏僻的县城里战斗了整整20年。自1929年在古城建立第一个党支部起,到后来发展成为中共阆南中心县委,中共阆中中心县委等相当于地区一级的党委,长期领导川东北广大地区的基层党组织开展革命斗争,为川陕苏区的建设、抗日救亡运动以及阆中的和平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二,阆中系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1933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五个军的主力部队均先后转战阆中三个年度。在这块沉睡的土地上,建立了星落棋布的各级苏维埃政权,实现了全县一片红。在方面军高层领导人中,有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廖承志等先后莅临阆中,和人民一起并肩作战。现存的遍布城乡的众多革命遗址和遗物,是红色文化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其三,新中国建立初期,刘邓大军解放大西南后,在阆中开办了二野军大川北分校,数千名军大学子,在这座熔炉里经受了革命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