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拥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群星璀璨的“名士之乡”,世界文豪鲁迅先生的故里。这里是著名的江南水乡、酒乡、桥乡,素有“东方威尼斯”的美誉,并荣获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绍兴。
“某个春日里, 我走进了静静的绍兴古城 那里 生活被斑驳的台门记录 古典用朴素石头来对话 悠闲被流水依带 生活被文化浸染 历史被生活延续 缓缓地在我的眼前蔓延开来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孔乙己的茴香豆到故乡的社戏,随处可见鲁迅文化中的故乡情结。游览绍兴,也许就是一次鲁迅文化的怀旧之旅,站在河边,可以看到戴着小毡帽的船夫以及戴着银项圈的玩童;迈进咸亨酒店,可以尝尝正宗的茴香豆;回到乡间,去看一场传统的社戏……
绍兴水乡乌篷船
实用信息
绍兴的人文历史根源十分厚重,每个细节都需要仔细品位,方能大有收获。行前最好先阅读一些相关的资料文献,或翻阅一些名人的大作,将非常有利于深度的游览。
绍兴住宿地方挺多的,如果不满意,尽可以满大街的挑,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最好是看了房间以后再定房间,这样比较放心。
绍兴的三轮车说带你去哪里、住哪里、游玩啊,不要轻易听,最好有目的性的乘三轮车,比较好,避免被宰。
绍兴的土特产非常丰富,但是个别景点会出现一些手提肩背,过分殷勤兜售的小商贩,他们出售的商品多数不够正宗,存在一定的质量隐患,最好小心选购。
到绍兴,乘火车来去还是比较方便的,到了以后第一件事情,记得要顺便把回程的票给解决了。否则到时候,买到的只能是站票,周末的火车还是比较拥挤的。
绍兴大部分地方,晚上都是很早关门的。晚上的夜景,可以到绍兴文理学院的廊桥去瞄一下,还蛮漂亮的。
绍兴沈园内词碑的造型和书法都不错,值得留影,绍兴还有两个“咸亨”,一个为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的“咸亨酒店”,在鲁迅中路上,称为“小咸亨”。另一个为解放南路咸亨大酒店,称为“大咸亨”。
乘坐乌篷船游览水乡风情的时候,切记要小心,一船只能乘坐三名游客,上船后要坐稳,不要因为看到出色的风景就过于激动,站立起来或指手画脚,这样会使船颠簸不稳,比较危险。
漫话绍兴
绍兴名称演变
夏称於越,亦称大越,简称越。春秋时期,於越民族以今绍兴一带为中心建国,称越国。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降越君,称会稽郡。晋称会稽国,为东扬州治所。隋开皇九年(589)改置吴州,治会稽县。大业元年(605)起称越州,此后越州与会稽郡名称交替使用。南宋高宗赵构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于建炎五年(1131)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是为绍兴名称之由来,并沿用至今。
会稽山上大禹陵
绍兴历史
“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绍兴以其历史悠久,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新石器时代小黄山文化
考古人员在绍兴甘霖镇小黄山,发现了小黄山文化遗址。从出土文物推断,早在10000—8000年以前,小黄山的先民就开始了定居生活,采集、狩猎所得是他们的主要食物来源。大量陶器的出土,使小黄山文化独具考古价值。
古越文明
绍兴地处东南沿海,是我国古代越民族的生息之地,古越文明的中心。专家们普遍认为,东起东海,西至浙西皖东,北到江淮,南达闽粤的辽阔区域,都受到古代越文明的辐射和影响,古越文明的范围涵盖上述地区。
夏朝开国大典
舜会百官、禹会诸侯发生在绍兴,古人曰:“越,舜禹之邦也。古有三圣,越兼其二焉。”《史记》“夏本纪”记载: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又载:禹会诸候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大禹在会稽成立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是夏朝开国大典之地,并把天下分成九州,九州的扬州东南到海滨,中心在会稽。会稽山,是中国历代帝王加封祭祀的著名镇山,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望于海,李斯立石刻颂秦德,这就是著名的“会稽刻石”,又见东南之地有王者之气,因此掘剡山而泄王气。
华夏历史对山脉的崇拜,始于会稽山。《吕氏春秋?有始》和《淮南子?地形》,尊会稽为中华九大名山之首。会稽山也是山水诗的重要发源地,历代文人雅士留下了众多诗文佳作。公祭大禹陵作为国家级祭典,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春秋霸都
公元前490年,越国大夫范蠡受命兴建越国都城。范蠡先选择在府山兴建句践小城。随后又在小城以东兴建了山阴大城。后人赞绍兴城得山水之利而无旱涝之忧,能攻易守而基业可据,堪称古代城建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后吴越争霸,阖闾阵亡,夫差报仇,句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一雪前耻,越灭吴,拓地至江淮,疆域包括山东东南部,江苏、安徽的南部,江西东部和浙江福建等,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王侯将相,文种范蠡,越国的奋发图强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继舜禹之邦后,会稽再度名扬华夏。
六朝大都
魏晋时期,会稽人阜物殷,与建康东西相峙,地位相当于今天的上海,作为繁华的商业、手工业中心城市,号为天下繁剧,一度改郡为国。同时会稽具有特殊的军事政治地位,王马共天下的时代,栖居会稽的门阀士族人物,其动静出处,在政治上极具影响。晋元帝赞誉绍兴“今之会稽,昔之关中”,是晋王朝“皇基所讬”的“泱泱大邦”。绍兴有全国最发达的商品经济,豪奢的庄园,所谓“王公妃主,邸舍相望”;天下名士在会稽竞逐风流,人文之盛、无出其右。东晋后期,会稽占扬州大区人口40%,为东晋第一大郡。
史籍记载,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首都建康在经历苏峻之乱后,破败不堪。当时朝廷提出迁都会稽,虽最终未能成行,也体现了会稽与建康分庭抗礼的地位。南北朝初期,山阴已经号称“海内剧邑”,南朝刘宋年间,朝廷设置“扬州”,州治在山阴,因此绍兴又有“扬州”的别名,其后数度称为东扬州。
魏晋风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和政治中心南移,大批黄河流域的居民纷纷避乱江南,会稽郡成为当时主要的移民聚居地,王谢家族纷纷定居会稽,十八高士云集沃州,是整个东晋最大的明星聚居地,人文鼎盛,冠于江左。以至于《世说新语》里随处可见会稽一地发生的故事,留下了大量的典故,如东床快婿、曲水流觞、东山再起、乘兴而来等。会稽成为六朝文化中心、山水文化的发祥地。六朝会稽名士在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成就卓越,并延续到唐宋时期,成为中国审美的高峰。
富甲天下
自魏晋以来,会稽大兴,是南方最富庶的地区,又得运河之终点,在隋唐,仍是国际性的大都会和全国重要的经济商业中心。大运河的开通也是为了方便对南方经济中心会稽的控制,会稽又是华夏圣都,隋炀帝欲东巡会稽,效法夏禹、秦皇的故事。隋朝越国公杨素,以越州系其封邑,将郡城加广至周围45里,名曰罗城。绍兴盛产的丝绸、青瓷远销海外,是海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发源地,手工业和工商业十分发达,冶金业、高级丝织品业、青瓷业、造纸业、制盐业、造船业、外贸业均兴盛一时,因经济发达,各地草市甚多,城中商旅往来,络绎不绝,皇甫政形容“富商来集,大陈伎乐,百万之众,鼎沸惊闹”,作为东南第一大都市,唐朝中期后,绍兴成为经济最发达地区,关系着全国的经济盛衰,在唐末被称为“雄剧之藩”。
南宋故都
从五代的吴越国东府,到北宋的大都督府,越州“其地襟海带江,方制千里,实东南一大都会”。南宋时期,宋高宗赵构,于建炎三年(1129)十月来到越州,以州治为行宫,建都越州,越州成为南宋的政治、经济中心。绍兴元年,赵构将越州升为绍兴府,寄托中兴国统之意,以绍兴为行都。绍兴作为帝王的陵寝所在,皇家大族的重要聚居地,大理寺、六宫和宫学均在绍兴,城中还有天庆宫、天长观等行宫和皇室重要建筑,宋理宗等都曾是绍兴市民,也是全国文化出版中心,其地位高出其他各府。在朝廷当时宣布的40个“大邑”中,绍兴名列其首。南宋一代,绍兴仍为全国第二大城市。谓八百里湖山,十万户人家。每年正月十五的灯市,“傍十数郡及海外商贾皆集,玉帛、珠犀、名香、珍药、组绣、髹藤之器,山积云委,眩耀人目;法书、名画、钟鼎、彝器、玩好、奇物,亦间出焉”。
近代风云
昏睡百年,龙的子孙在猛然间醒来。风雨如磐,山河破碎。在风起云涌的革命斗争中,绍兴人民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徐锡麟、秋瑾、陶成章,史称辛亥三杰,他们轰轰烈烈的斗争事迹,见证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绍兴的光复会,是这个时代中了不起的盛举。民族沉沦,彷徨中迸发出一声有力的呐喊,永不陨落的文坛巨星——鲁迅,成了近代绍兴人最大的骄傲!蔡元培、马寅初、陈建功、竺可桢……绍兴文明的航船,依旧承载着“大师叠出”的自豪。
绍兴饮食
绍兴烹饪,源远流长。《史记?货殖列传》有“楚越之地……饭稻羹鱼”的记载。南宋绍兴人童岳荐的厨膳秘籍《调鼎集》影响至今,真可谓与底蕴深厚的古越文化一脉相承。
初来绍兴的旅友们,或许一下子适应不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绍兴菜肴。但吃上几顿之后,大多会觉得绍兴菜越吃越有味。
绍兴人爱吃什么?外人知之甚少。能说出个名堂来的,恐怕也只有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所提到的茴香豆:“多乎哉?不多也。”或者上海的“小绍兴三黄鸡”了,其实古越绍兴倚山傍海,山青水秀,物产丰富,在江南水乡风味中,绍菜独占鳌头。比沪菜、杭菜更加清雅纯朴,更加崇尚自然,更加扎根于乡土民间。
绍兴美食富有江南水乡的风味,注重香酥绵糯、原汤原汁、轻油忌辣、汁味浓重,而且常用鲜料配以腌腊食品同蒸同炖,配上绍兴黄酒,醇香甘甜,回味无穷。菜系的用料大多是当地的鸡、鸭、鱼、虾、蔬菜、竹笋等,讲究的是香酥绵糯,鲜成入味,轻油忌辣,菜味醇和适中,发醇成鲜,“霉和腌”为其特色。许多菜肴都是用当地的绍酒烹制,香气浓郁,回味无穷。绍菜中最有名的是“清汤越鸡”,人称“菜中皇后”。绍兴古为越国都城,当地农家散养的越鸡,个头小,肉质嫩,汤鲜无比。如果去绍兴人家作客,无论城乡,“清汤越鸡”一菜是少不了的。此菜早就烙上了绍兴人纯朴乡情的民风印记。
梅干菜焖肉
绍兴菜源远流长,有其特有的乡村风味和田园气息。绍兴菜又与绍兴酒相伴相成,每到冬酿季节,乡下家家户户自酿老酒。酒糟是酿酒的副产品,香味醇和,用酒糟制菜,在绍兴历史悠久,风味独特。一盆“糟溜虾仁”不知倾倒多少中外游人,其制作方法是选用当地新鲜河虾,烹入糟汁。成菜后软溜爽滑,虾仁洁白,鲜嫩,糟香诱人。“糟鸡”是宋代大诗人陆游最爱吃的一道菜,他的名句有:“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蟹”。其制法是“越鸡煮熟,飞盐略擦。布包入糟坛,三日可用。”成菜后肉质鲜嫩,酒香扑鼻,为绍兴的传统名菜。
绍兴乡下,每到割麦时节,野兔、野鸡满地乱窜,其时最易捕捉。乡民大都在田间劳作时,抓住野兔,即在火上烤熟着吃。香气四溢,味美无比。而今一味“烤兔肉”亦为当地名菜。陆游有诗赞曰:“猎归炽火燎雉兔,相呼置酒喜欲狂。”绍兴人一般用酒糟养鸭,肉质醇厚,成本低廉,因而乡下养鸭成风。陆游的“坡头万只鸭,群鸭暮还家。”就是当时的写照,民间的“火腿炖老鸭”汁浓味醇,香气扑鼻,是一道家制进补菜。
绍兴家常菜的另一特色是“霉”,实际上是“腌”的派生词。如绍兴人常吃的霉笋、霉毛豆、霉千张、霉豆腐、霉干菜等霉的菜又咸又香,用于下饭,下酒,正适合绍兴人的家常口味。“臭豆腐”是霉的又一叫法。经油炸后,色泽金黄,异香扑鼻。外面涂上红辣酱,令人垂诞欲滴。酱缸,是绍兴的“三缸”之一。绍兴人常食的酱鸡,酱鸭、酱肉等均出自此缸。冬闲时节,农人家家户户备有此缸。当地传统菜还有“霉苋菜梗”。相传越国兵败,越王勾践入吴为奴,国穷民贫,百姓只得采野菜度日。有一农人采得野苋菜一把,先食其叶,将菜梗切段置于瓦罐中备日后再用。岂料数日后罐内香气阵阵,农人取而蒸之,其味鲜美无比。因而“霉苋菜梗”亦成当地一道特色菜。“虾油卤菜”在别处不多见,农民取小虾、小蟹,放上盐,装在瓮内闷上十几天,取其汁,加上咸鲞汁卤及酒,即成“虾油卤”。此汁浸渍鸡、鸭、肉,滋味鲜美,吃起来滑而不腻,软而不油。可口异常,是绍兴的特色菜。
“绍兴菜”无不处处体现了其乡淳民风和浓郁的历史氛围,有其特定的个性风味,别处是很难品尝得到。
绍兴特色菜:霉干菜焖肉、醉虾、醉蟹酱鸭、酱鸡、酱肉清汤越鸡、小绍兴白斩鸡、白鲞扣鸡、鉴湖鱼味、清蒸鳜鱼、清汤鱼圆、头肚醋鱼、鱼烧豆腐、绍式虾球、绍什景、绍式小扣、糟溜虾仁等。
绍兴小吃:传统食品类:孟大茂香糕、越味茴香豆、长塘角笋、糟鸡、越鸡、腐乳;霉系列:如霉干菜、霉千张、霉毛豆、霉苋菜梗;酱系列:酱鸡、酱鸭、酱菜等产品;现代食品类:银丝米面、中华鳖、珍珠粉;醉系列:如醉虾、醉鸡、醉鱼干等产品。
黄酒之乡
古城绍兴,稽山鉴水,钟灵毓秀。数千年的文明史,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遗产,其中绍兴黄酒就是一顶镶着明珠的皇冠。绍兴市被中国首届酒文化节评为5个中国酒文化名城之一。
绍兴被称“黄酒之乡”不但全国独此一地,而且因为酒文化内涵深刻,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绍兴多与黄酒有关,使绍兴成为一方陈酒般醇厚的文化沃土。
绍兴作为中国著名的黄酒之乡,酿酒的历史十分悠久,关于酒的节会活动也早就产生。据史籍记载,元代绍兴路的总管泰不华,曾在绍兴县东浦镇附近的薛渎村“饮乡酒,赛龙舟,与民同乐”。在东浦镇上,至今还完好地保存在着一方镌刻着《酒仙神诞演庆碑记》的石碑。碑文中不仅记载着当时绍兴酒的酿造和经营情况,还详细地记载了清咸丰七年旧历七月初七当地祀酒神的盛况。
世界三大古酒之一是黄酒,源于中国,且唯中国有之,独树一帜。黄酒是绍兴人最爱喝的酒,黄酒文化更是绍兴深厚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绍兴老酒采用传统独特工艺,以得天独厚之鉴湖水酿制,集饮料、药用和调味于一身,其色泽黄澄透澈,香气浓郁芬芳,滋味醇厚甘甜,为中国黄酒之冠,来到绍兴不可错过品尝黄酒的机会。
好水出好酒
绍兴是风景迷人的江南水乡,境内河湖纵横。绍兴酒的用水,就是古今文人墨士反复吟唱的鉴湖佳水。鉴湖水来自林木葱郁的会稽山麓,有大小36条溪流,由南向北蜿蜒流入,沿途经沙砾岩石层层过滤净化注入湖中,澄清一碧。水质甘洌,密度大,呈中性,硬度适中,有微量有益于酿酒微生物繁育的矿物质,一到隆冬浮游生物下沉,水质尤为稳定,绍兴酒酿季就选在农历十月至次年三月。60年代前,每到酿季,绍兴的酒厂用船取水于湖心载回酿酒。水质具有鲜、嫩、甜的特点,“鉴湖名酒”的盛名即由此而来。
种类
绍兴老酒品种颇丰,有:元红酒、加饭酒、善酿酒、香雪酒、花雕酒等,其中的古越龙山牌加饭酒和绍兴花雕坛酒为国宴专用酒,屡获国际金奖。
声誉
绍兴黄酒声誉斐然,南北朝时,绍兴酒被列为给皇帝的贡酒。唐朝时,著名诗人贺知章、李白、白居易、元稹、方干、张乔等,都以饮绍兴美酒、赏稽山鉴水、留千古诗篇为畅事。明清之际,绍兴出现了大酒坊,清嘉庆年间绍兴酒被列为全国十大名酒之一。在1910年的南洋劝业会上,1915年美国巴拿马万国博览会,1936年浙赣特产展览会上,多次荣获金牌和优等奖状。
特色
色
绍兴酒主要呈琥珀色,即橙色,透明澄澈,纯净可爱,使人赏心悦目。
香
绍兴酒有诱人的馥郁芳香。凡是名酒,都重芳香,绍兴酒所独具的馥香,不是指某一种特别重的香气,而是一种复事香,是由酯类、醇类、醛类、酸类、羰基化合物和酚类等多种成分组成的。而且往往随着时间的久远而更为浓烈。所以绍兴酒称老酒,因为它越陈越香。
味
绍兴酒的味给人印象最深,主要是醇厚甘鲜,回味无穷。酒的好坏首先以味作为标准。绍兴酒的味是6种味和谐地融合,这6味即是:甜味、酸味、苦味、辛味、鲜味、涩味。以上6味是绍兴酒化学成分的反映,它们互相制约,互相影响,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组成了绍兴酒的酒体。如此充裕的味,加上美好的色和香,就形成了绍兴酒不同寻常的“格”,一种引人入胜的,十分独特的风格。
营养
绍兴酒营养之丰富,在世界酒林中可说是不多的。1972年7月1日,在墨西哥召开的世界第9次营养会议上,认定营养食品必须具备3个条件。
(1)必须含有多种多样的氨基酸。绍兴酒念含氨基酸16种(定量),总含量每升高达6770.9毫克,尤其是人体必需的,而人体本身又不能合成,只能依靠从食物中摄取的8种氨基酸达2550毫克,是啤酒的11倍,葡萄酒的12倍。尤以助长人体发育的,多数谷物中缺乏的赖氨酸,其含量与啤酒、葡萄酒和日本清酒比,要高出2-36倍。
(2)必须发热量较高。绍兴元红酒、加饭酒、善酿酒和香雪酒每升所含的热量,分别为4249千焦耳、5024千焦耳、4989千焦耳和8415千焦耳,是啤酒的2.8-5.6倍,葡萄酒的1.2-2.3倍殉。
(3)必须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绍兴酒系纯酿造压滤酒,在生产过程中几乎保留了发酵所产生的全部有益成分,如糖、糊精、有机酸、氨基酸、酯类和维生素等。浸出物分别为:元红酒3.5%,加饭酒5%,善酿酒15%,香雪酒24%,其营养物质不但含量高,而且易被人体消化和吸收。因此,如果啤酒被列为营养食品,称为“液体面包”的话,那么绍兴酒被誉为“液体蛋糕”是当之无愧。
妙韵越剧
在我国戏曲百花园中,越剧是一个历史不长但发展很快的剧种。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最兴盛的时期,祖国大陆的21个省、市、自治区有专业越剧团。越剧以抒情柔美、富有诗情画意的独特风格,赢得了大江南北广大观众的喜爱,并享誉海外。
剡溪越剧
越剧起源与发展
落地唱书
清咸丰年间(1851-1861),嵊州有一部分农民,开始用田头说唱、山歌小调等民间说唱艺术“沿门唱书”,创造了[四工合调]。到同治年间(1862-1874),“沿门唱书”逐渐从站立人家门口演唱变为在厅堂、茶楼内演唱,称“落地唱书”,是当时嵊州农民谋生的重要辅助手段。随着唱书艺人的不断增多,唱书地域扩展到宁波、绍兴、金华等地,唱书方式也从地上走向台上,成为“走台书”。这段时间,落地唱书、沿门唱书、走台书并存,在越剧史上通称为“落地唱书”。“落地唱书”是嵊州农民创造的民间曲艺,它的流行为越剧艺术诞生打下了基础。
小歌班
1906年春,嵊州唱书艺人在于潜、余杭两地应听众的要求,开始在几只稻桶合并铺上木板的简易台上说唱,一人担任一角色,首次改说唱为演唱。同年清明,艺人在家乡甘霖东王村再次搭台上演,轰动剡南剡北。不到一年时间,境内几乎所有艺人都合班上台表演,正式组成戏班。一个新的剧种就这样在嵊州诞生了。当时,对这样的戏班有好几种喊法,一称“小歌班”,另称“的笃班”(以“的的笃笃”的打击乐声而定名),以后也有人称“剡剧”或“嵊剧”。
“小歌班”初出现的时候,在艺术上较粗糙、简单。剧目都是唱书书目或从兄弟剧种移植而来;唱腔没有丝弦伴奏,只有尺板、笃板和金刚腿,其过门和配音还是人声帮腔。但“小歌班”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又能以生动的剧情和风趣的语言吸引观众,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绍兴文戏
小歌班从1906年诞生后,不断吸取姚滩、绍兴大班等剧种的营养,使自己在舞台表演、唱腔和剧目等方面不断丰富发展。演出范围从农村进军城市,从绍兴、杭州、宁波到上海演出。1921年,《申报》始称小歌班为“绍兴文戏”。该名一直沿用十几年。因为起初的戏班几乎全是男演员,以后,逐渐变成女演员,所以又有“绍兴文戏男班”和“绍兴文戏女班”之说。
当时上海“大世界”中,与绍兴文戏同时演出的有许多女班,如“女子新戏”,“女子申曲”,“女子苏滩”等。女子登台,备受观众欢迎,也影响和冲击绍兴文戏男班。艺人们创办绍兴文戏女班的想法开始形成。1923年2月,剡溪南岸上碧溪(今属城关镇)试办女子科班。同年5月,苍岩镇施家岙正式开办女子科班,获得成功,并涌现了施银花、沈兴妹、赵瑞花,屠杏花等名演员。这副科班越剧史上称为第一副女子科班。从始办到解散历时6个年头,为女子越剧的兴起和发展开了头。1929年,剡溪两岸的女子科班如雨后春笋。出科后即流动演出于浙江城乡,特别是杭嘉湖甬一带。这段时间,越剧史上一般称为“绍兴文戏女班”时期。
“绍兴文戏”比“小歌班”在艺术上有了很大提高,演员演唱有丝弦伴奏,动作过门有锣鼓配音,演出配备专门乐队,舞台表演开始走向程式化,演出剧目也有了自己的特色。
女子越剧
三十年代中期,嵊州(县)农村女子科班(绍兴文戏女班)十分普及。
据1935年统计,全境40万人口有2万多参加女班演出,女班总数达200多个。到1938年,日寇侵袭浙江,大批绍兴、宁波一带的人士去上海避乱和谋生,为女班进上海演出提供了大量的观众。那时起,“绍兴文戏女班”接踵拥入上海,影响也逐渐扩大,报刊、广告开始称其为“越剧”。其实,“越剧”两字早在1925年已出现,但不多用,与“绍兴文戏”、“的笃班”、“小歌班”等混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女班在上海落脚后,姚水娟等一批艺人开始实行编剧制,轰动上海,为越剧的蓬勃发展起了打开局面的作用。“越剧”这一名称也进一步被观众、舆论界和演员所接受,替代了其它名称。
1942年,在袁雪芬为代表的一批演的倡导下,掀起了一场全面的越剧改革,建立了编导制,还把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搬上舞台,成功地上演了《祥林嫂》。这段时间,涌现了大量的新剧目,创造了《尺调》和《弦下调》,“女子越剧”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以后,越剧在党的关怀重视下,组织艺人们进行了“改人、改制、改戏”为中心的“三改”学习,参加了全国、华东地区、浙江省戏曲调演,走上了全面繁荣发展的时期。越剧演出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市,并走向世界,受到国内和法、德、美、苏、比利时卢森堡、荷兰等欧美国家,以及朝鲜、日本、东南亚、港澳地区广大观众的欢迎,为国际文化界所瞩目,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期间,新剧目大量涌现,数以百计的剧目上了银幕和屏幕;越剧新秀人才辈出,活跃在舞台上;越剧唱腔流派纷呈,使越剧艺术更加绚丽多彩。
越剧经典剧目推荐
越剧经过百年的历史发展,积累了大量的上演剧,其中有影响而又经常演出的剧目如:
《梁山伯与祝英台》、《王老虎抢亲》、《五女拜寿》、《红楼梦》、《西厢记》、《何文秀》、《玉堂春》、《血手印》、《打金枝》、《玉蜻蜓》、《碧玉簪》、《珍珠塔》、《祥林嫂》、《西园记》、《春香传》、《白蛇传》、《孟丽君》、《李娃传》、《盘妻索妻》、《盘夫索夫》、《柳毅传书》、《沙漠王子》《九斤姑娘》《陆游与唐琬》、《孔雀东南飞》、《追鱼》、《情探》等。
《中国越剧大典》记载的代表性优秀剧目共有375个。
越剧艺术名家
越剧老一辈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有袁雪芬(袁派)、尹桂芳(尹派)、范瑞娟(范派)、徐玉兰(徐派)、毕春芳(毕派)、陆锦花(陆派)、傅全香(傅派)、王文娟(王派)、戚雅仙(戚派)、吕瑞英(吕派)、金采风(金派)、张桂凤(张派 老生)、张云霞(张派 花旦)、竺水招(竺派)等。
包括这些越剧流派创始人在内,全国各地的越剧名人据《中国越剧大典》记载,有708位之多。正是他们所有人的不懈努力,才使得越剧有了今天的地位与成就。
绍兴大剧院
绍兴听戏看剧地
绍兴每年差不多6-7月份都会举办“置业房产杯“江浙沪经典越剧大展演”,连续1个半月左右,这一曾荣获过中国十大演出盛事的活动至今已举办至第十届。
绍兴大剧院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解放北路375号
售票/查询电话:0575-85202255、85202256
绍兴剧院
地址:绍兴市人民中路61号
电话:0575-85138686
绍剧艺术中心(剧场)
地址:绍兴市延安东路491号
电话:0575-88643824
夜游沈园
地址:绍兴鲁迅中路318号
电话:0575-88330562
沈园之夜门票70元,演出每晚两场19:00-21:30
另外,治水广场、名人广场、稽山公园都有免费的越剧表演。
桥乡话桥
绍兴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称越国。境内水道纵横,有水乡水城之誉。因水而有桥,因桥必有景,美名“桥乡”。置身其中,处处可闻潺潺水声,一座座古色古香的石桥横跨河面,河水清澈见底,一条条木船停泊在水边,随波荡漾。
泾口桥
桥乡历史:据清光绪癸巳(1893)绘制的《绍兴府城衢路图》所示,当时城内有桥梁229座,城市面积为7.4平方公里,平均每0.0231平方公里就有桥一座,与世界闻名的水城意大利威尼斯相比较,为该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桥梁密度的45倍(该城面积为567平方公里,当时有桥378座,现仅存桥76座),为清末时苏州城内桥梁密度的2倍(苏州城内面积21平方公里,清末有桥310座),石桥连街接巷,五步一登,十步一跨,真可谓是“无桥不成市,无桥不成路,无桥不成村”。
绍兴桥梁量多面广,据1993年底统计全市有桥10610座,誉为“万桥市”。在这众多桥梁中,古桥占有很大比例,是国内保存古桥品类、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自适应于小江小河的木梁桥、木拱桥,到适应于大江大河的浮桥继而发展到石梁桥、三边形桥、五边形桥、七边形桥、半圆形石拱桥、马蹄形石拱桥、椭圆形石拱桥及至跨入当今世界先进拱圈结构的准悬链线拱桥,构成了一个极完整的古桥系列,成为中国古代桥梁发展,演化的一个缩影,被称为中国的“古桥博物馆”。
桥梁之最:
城市现存古桥之最:八字桥
八字桥位于绍兴市区八字桥直街,南宋嘉泰《会稽志》已有记载,桥孔墩柱上刻有“时宝佑两辰仲冬吉日建”,宝佑丙辰为1256年,应是重建时间,这是我国现存有文字标记最古的城市桥梁。该桥为石壁石柱墩式石梁桥,三向四面落坡,其中二落坡下再没二桥洞,解决了一桥跨三河的复杂交通问题,被称为我国最早的立交桥。
特长型古桥梁之最:纤道桥
纤道桥建于晋代贺循疏凿的西兴运河阮社段南侧,现存古纤道桥为唐元和十年(815)浙东观察使孟简整治运河时修建,连绵百余里。其中阮社段东起双梅上谢桥,西至钱清板桥,全长7160米,由1285孔石梁桥组成,每跨净2米,桥面用三块条石拼成,宽1.5米,桥墩用条石干砌,桥低接近水面,东端45跨较高,可通小舟。
古准悬链线拱桥之最:迎仙桥
迎仙桥位于新昌县桃源桃树坞村,始建于明代,后圮,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重建。该桥为单孔石拱桥,准悬链线型,造型独特,甚为少见。桥长25米,净跨15.6米,桥面宽4.5米,高7.7米。
马蹄型拱桥多孔之最:泾口桥
泾口桥,位于绍兴陶堰泾口村,跨浙东运河。由三孔马蹄型拱桥与三孔石梁桥组成。三孔马蹄型拱桥为国内少见。拱高6米,长20米,梁桥高3米,长10米,全桥长60米,拱桥3孔跨径分别为5米、6.2米、6米。北孔内设有纤道,桥面宽3米,桥始建于清乾隆前,现存桥为宣统三年(1911)重修。
国内最早独塔斜拉桥:章镇桥
章镇独塔斜拉桥在上虞市章镇西的曹娥江上,全长303.69米,宽12.8米,桥高15米,塔高30.31米,5对斜拉索。1978年11月动工,1983年10月竣工。为国内第一座独塔斜拉桥。
这些“之最”说明绍兴古桥不但品类齐全,而且在桥型、建桥工艺、技术水平都达到了当时时代的高峰。绍兴古桥所具有的环境布局美、结构装饰美和桥楹诗文美,构成了特有的水乡交通景观。“垂虹玉带门前来,万古名桥出越州”。绍兴古桥文化成为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桥乡佳话:
柯桥与蔡邕识椽笛
柯桥有许多生动的历史典故,为这座古桥增色添彩。其一就是蔡邕的故事。蔡邕为我国东汉末期大学问家,官至中郎将,人称蔡中郎,因得罪权要,曾避难江南十余年。一日,蔡邕来到柯亭(《郡国志》称千秋亭,《鬟宇记》称高迁亭)见屋椽东第16根竹椽可以为笛,取下后一试,果然音响异常,于是制作笛。《长笛赋》序云:“柯桥之观,以竹为椽,邕取为笛,奇声独绝。”足见蔡中郎对音乐的高深造诣,所以古代柯桥又称笛里。清代悔堂老人《越中杂识》云:柯桥为“汉蔡邕取柯亭椽竹为笛处。桥侧面有笛亭,今为土地祠”。可见这座大桥,这个古镇与蔡邕的名字连在一起,身处桥上,不禁令人想起那1700多年前的风雅韵事。
题扇桥与王羲之
王羲之为我国古代书圣,他的字在当时就为人所重,字值千金,许多人以能得到王字为莫大荣耀,所以传出了很多翰墨如宝的趣闻韵事,其中一则即为“题扇赠老姥”事。《晋书.王羲之传》本传载:“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头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不一会十几把扇子销售一空。以后就把这座桥名之为“题扇桥”。
安昌桥、昌安桥与钱鏐擒灭董昌
安昌桥和昌安桥,都维系着同一个历史典故,即钱鏐擒灭董昌的故事。钱鏐(852-932)字具美,五代时期吴越国王。黄巢义军进入浙江,钱鏐以其身高艺精,率众自保,立下功勋,为杭州刺史董昌赏识,升为副将。在战斗中,他掌握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八郡兵”。又协助董昌,身经百战,披甲7年,讨平了盘居于越州的野心家刘汉宏,于是钱鏐威名大震。不想此时董昌在任了浙东观察使后,又升为威胜军节度使,乘机在越州即位称帝,公开与唐王朝分庭抗礼。时钱鏐任杭州刺史。朝廷下诏钱鏐为浙江招讨使,讨伐董昌。钱鏐率兵至越,屯兵于城西北50里许,然后至城西迎恩门(今西郭门)下,礼说董昌归顺。董昌不听,于是兵刃相见,在越州北郊等地展开激战,终于于次年五月越城北门生擒董昌,在押赴京都途中,董昌于西小江浮桥投水自杀。后来人们就将这两个剿灭董昌的地方分别称为昌安和安昌,意为讨了董昌,地方得以平安,并均建桥以示纪念,一为昌安桥,一为安昌桥。
春波桥与陆游怀唐琬
绍兴沈园是古代越中名园之一,也是纪念爱国诗人陆游的地方,一直是人们向往之所,而座落在那里的一所普通石桥也因陆游的名诗,而长存千古,成为诗人墨客寻胜问幽之处。史传,陆游初娶唐琬,琴瑟和谐,感情弥笃,但其母不悦,终于两人分离。十年后一个暮春时节,重游沈园,不期邂逅相遇,陆游无限惆怅,唐琬为之敬酒,陆游追忆往昔,情不自禁地赋词一阙。题为《钗头凤》,唐琬看后,十分感伤,亦和《钗头凤》词一首,不久唐在郁郁悲苦中死去。此事,对陆游打击极大,终生难忘,以后每至沈园,总想起宫墙题词、唐琬旧情。庆元二年(1196)陆游已72岁,又春游沈园,睹物伤情,即作七绝二首,题为《沈园》:“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81岁时,又写《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亭园》七绝二首:“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后人就依陆游这些名句:“伤心桥下春波绿”、“绿蘸寺桥春水生”,改此桥名为“春波桥”。春波桥就由陆游诗名闻遐迩。
陵桥与宋六陵
出绍兴五云门,沿浙东运河至东湖南折向前的20多里水道上,有五座大小不等,式样类同的石桥,在每座桥中间两侧的石板上,都刻有一个"陵"字,这就是陵桥,意思是通向皇陵的桥。这些桥在历史长河里,曾经热闹非凡,许多朝迁命官、地方显贵、土绅耆英、墨客骚人、商贾旅人都在它的身上留下了足迹。原来在绍兴东南三十里许有一座攒宫山(原名宝山),那里形势天设,吉气丰盈,东接紫云,西翼龙尾,五峰在前,葱茏迭翠。在层峦环拱的如盆地似一块狭长土地上,现在还矗立着十丛松林,丛与丛之间相隔半里至二三里不等,每丛松林多则数十株,少则七八株,共有200多株劲松。古松挺立云天,郁郁葱葱,高数十丈,粗可合抱,显示出一派苍劲、雄浑的景色。这就是南宋皇帝的陵寝地,共有7位皇帝和4位皇后的墓葬。
汤绍恩闸桥留遗泽
在绍兴北35里处的三江口有一座特殊的大桥,人称闸桥,其下是28孔的水闸,闸桥全长108米,宽9.16米,这就是著名的古代水利建筑三江闸,闸桥是三江闸的一部分,三江闸的营造者为明代嘉靖年间绍兴太守汤绍恩。嘉靖十四年(1535)汤绍恩移守绍兴。到任后,遍行水道,察看地势,至三江口见两山对峙,不禁喜出望外,说此下必有石根,派人下水甚察,果有石脉横亘于两山之间,于是决定在彩凤山与龙背山之间依峡建闸。绍恩发动山阴、会稽、萧山三县民众出钱出力,不足数,捐以官俸,比划谋略,于嘉靖十五年(1536)7月开工,至次年3月峻工,历时9月个,建成28孔,以应上天28星宿,故又名“应宿闸”。在建闸过程中,汤绍恩身先士卒,殚心竭虑,几至呕血。工未半,遇大雨大潮,随筑随溃,民工恐惧,怨訾烦兴,但绍恩却不为动,他向海神祈祷,又鼓励民工坚持下去。同僚与民工们无不为之感动,人人奋发,终于成此不朽之伟业。汤绍恩营建三江闸不仅消除了水患,而且给民众带来了普遍的长远的利益,自那之后四百余年,绍兴人民赖其水闸而发展生产,保障丰收。直到1972年才又在三江闸之外建造了另一个更大的新水闸,三江闸才完成了历史使命。人们为了纪念这位为民造福的汤太守,就在闸左建立了汤公祠,岁时奉祀不绝。徐渭曾撰联一副于汤公祠,联曰:
凿山振河海千年遗泽在三江缵禹之绪;
炼石补星辰两月兴工当万历于汤有光。
水乡风俗
水乡社戏:
最民间的表演艺术,祭社的日子,谓之社日。社日之戏,谓之社戏。绍兴的水乡戏台,大都构筑在土地庙之类寺庙前的河上,故称“河台”、“万年台”。东安、任家桥、凤仪、东周、宾舍等地的古戏台迄今犹存。清代童谦孟写有一首竹枝词,描写当年看社戏的盛况:“岳神赛罢赛都神,演出河台戏曲新,两岸灯笼孟育管,水中照见往来人”。绍兴的社戏,将原始社戏风貌和现代表演艺术结合,更具观赏性。
南镇祭禹:
南镇祭禹,由来已久。自夏代以来,祭禹之典历代承续,而以明清两朝为盛。总的来看,历代祭禹有四种形式或四个层次:一是天子亲祭,如秦始皇,康熙帝,乾隆帝;二是诸侯级祀,如越国、吴越国;三是遣官司致祭,定期或不定期,如新君即位或遇重大灾情等;四是基层一级,即“每岁有同于春秋二仲月祭”。至于黎明百姓,则向来一不祭禹,二不拜禹。只是以游嬉禹庙代之。其实,嬉禹庙的风俗较之祭禹更为古老,它直接是由大禹“兴礼祀”的依据中承传而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时代的某种风俗。
水乡集市:
每逢集市,一大早水街就喧嚣起来。水街的交易一半在岸上,一半在水上。岸上有米行茶、染坊、当铺、药店、剃头店、裁缝店、南货店、古玩店、打铁铺,靠河边还有各种小摊,吃点心的,卖玩具的,搞修理的,河埠头则有卖鱼虾、水果、蔬菜的,酒楼和茶馆则大都设在离桥头不远的地方,水乡人对桥情有独钟,生意人更是把作为通达的象征。做完了生意,卖好了物品的赶集人,便坐在桥头的酒楼或茶馆里,饮酒、喝茶、聊闲天。
台门遗韵:
古城绍兴多台门。绍兴的台门,其格调淡雅,自然古朴,造型独特,在江南宅第建筑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绍兴台门格局大抵如此:大门上顶一般有屋檐挑出,台阶古框,里面为进堂式住宅,或三进、五进、七进,砖木结构,石板铺地,有的还有石萧墙。绍兴的台门,积淀着绍兴深厚的历史文化,具有绍兴的独特风情,它反映了各个社会历史阶段的人文风貌和民间建筑的艺术特色。
龙舟竞渡:
追溯绍兴龙舟竞渡的渊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这一文化体育活动历史悠久,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是毋庸置疑的。有地方志书记载:“竞渡起自越王勾践”,南宋大诗人陆游更有“稽山何巍巍,浙江水汤汤。绍兴是水乡泽国,河道纵横,江湖棋布。这是大自然恩赐给绍兴人赛龙舟的极好的竞技场所。龙舟竞渡前,一般以村为单位,筛选人员,组建参赛队伍,着装统一,并频频演练。
茶馆听书:
以前绍兴的商业和手工业已比较发达,茶馆是公共场合,人流大,信息多,可以闲聊,可以洽谈,也可以休憩,总之可以依赖茶馆作物质和文化上的交流沟通。茶馆还兼售香烟、电信,供应饭菜,还聘来说唱艺人。老茶馆还有一个功能是调节民间纠纷,当时叫“吃讲茶”。吃讲茶起源于清末民初,盛行于二三十年代。大凡百姓之间有了争执不下的事,双方当事人便自愿邀集一干人到茶馆边喝边陈述,然后由茶客判断去直,理亏的一方就负责付清全部茶资,不能再有异议。
花雕嫁女:
花雕是绍兴酒的代名词,是历代名人墨客为之倾倒的传统名酒。花雕嫁女则是最具绍兴地方特色的传统风俗之一。晋代“竹林七贤”中最为英俊挺拔,刚正不阿的乡贤嵇中散,其子嵇含即是记录花雕的原始圣手。嵇含在《南方草木状》中详录:“南人有女数岁,既大酿酒,侯冬陵地竭时,置酒罂中,密固其上。至春潴水满,亦不复发矣。女将嫁,乃发陂取酒,以供宾客,谓之女酒,其味绝美。”如今这种酒称为女儿红,它的回味是极好的。因其储存在经雕刻绘画过的酒坛中,故又称“花雕”。今日的绍兴,花雕嫁女之风已难觅完整之过程。然而,女儿出嫁之日,用上等好酒,用品质优良的花雕酒,仍然是招待亲朋好友的必备之物。花雕酒蕴含的仍然是绍兴人对出嫁女儿的一种深情,一种期待,一种心愿。
名士之乡
绍兴一向以“鱼米之乡”著称,更以“人杰地灵”、“名人荟萃”而闻名。大禹治水计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书法圣人王羲之,爱国诗翁陆游,巾帼英雄秋瑾,学界泰斗蔡元培,文化巨匠鲁迅,一代伟人周恩来等等,可谓英才辈出,被毛泽东同志称为“名士乡”。
鲁迅
据粗略统计,今绍兴市境之内,自唐以来,共有文武进士2238名,文武状元27名;民国以后,科技人才辈出,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3名。从全国范围看,绍兴市的地域面积不到全国的千分之一,人口只占全国的三百分之一,而各种人才(根据各种人物辞典统计)占全国的2%以上,某些专业人才超过4%,其中两院院士占全国的4.8%。
在绍兴的人才群体中,或为一代宗师,或为群伦表率,“言为士则,行为世范”者,代不乏人。王充著《论衡》,反对谶纬迷信,批判唯心哲学,成为不朽之作。王羲之挥毫作《兰亭集序》,赢得“书圣”的至上荣誉。陆游咏诗万首,结集《剑南诗稿》而流芳百世。徐渭大笔放纵,水墨淋漓,是我国青藤画派创始人。蔡元培学贯中西,被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鲁迅用杂文作武器,奋斗终身,以“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入载史册。周恩来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形象,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此外还有地理学家竺可桢,数学家陈建功,历史学家范文澜,经济学家马寅初,物理学家钱三强等。杰出的人才,卓越的贡献,实足使人仰思乔木而感奋不已。
绍兴名人堂
庄文恭 祝绍周 竺水招 竺可桢 竺鸣涛 诸涨富 朱自清 朱庆澜 徐季良 周立伟 钟群鹏 马寅初 鲁迅 王羲之 蔡元培 周作人 任光 王献之 吴觉农 陈建 陈翰馥 潘家铮 沈家骢 范文澜 孙伏园 周建人 许寿裳 刘大白 王守仁 嵇康 贺知章 陆游 大禹 勾践 王思任 祁彪佳 葛云飞 何赤华 汪寿华 王一飞 周恩来(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淮安) 秋瑾 西施 唐婉 曹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