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城: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一般作为屯兵防守之用,通常建于长城以内。
烽火台:烽火台是万里长城防御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作为传递军情的军事设施,在古代战事发生时,烽火台上的驻守者会燃烧狼的粪便,以烟火的形式向后方通报信息。
城墙:长城的城墙是这一防御工程中的主体部分,它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根据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处多修筑得十分高大坚固,而在高山险处则较为低矮狭窄,以节约人力和费用,甚至一些最为陡峻之处无法修筑的地方便采取了“山险墙”和“劈山墙”的办法。
障墙:所谓障墙,是在长城的一些险要地段,特别是在通往敌台的马道上加筑十几甚至几十道布满射孔的
胸墙,旁边只留一人身宽的过往通道,守城者在敌方攻上城墙后可依托障墙屏障自己,阻击敌人。
拦马墙:在城墙的制高点上设立烽火台,并将长城外侧的山坡进行削铲,然后用石块砌筑重城。
垛墙:又称雉堞、城堞,设在马道外侧,基厚48厘米到40厘米。垛墙上半部开垛口,下半部砌擂石口,
垛口相错排列,也有每两个垛口才砌一个擂石口的。墙顶和垛口上加一层封顶砖,上面做成坡顶。
垛口:在墙顶外侧的迎敌方向,修筑有两米高的齿形垛口,是战斗人员了望敌情、射击敌人时掩护自己用的。垛口上部一般会砌有一个小方洞即了望洞。
马道:在城楼旁边,靠内檐墙一般都有一条倾斜的,从地面通向城墙顶面的通道,它是人、马上下城墙的通路,叫做马道。
敌楼:供戍卫守卒瞭望、藏兵、存放武器、粮草、起居的作用,战时又可用作掩体的长城重要建筑形式。一般重要的长城关隘附近的敌楼设置均较为密集,通常相距100-150米左右,地势复杂地段,有的间距仅50~60米,均在火力射程之内。
长城砖:砖是明代修建长城所用的主要建筑材料,长城砖均为青灰色,沙泥质,标准长城砖较修筑城池的砖要重。通常长城砖重量在9千克左右。
文字长城砖:在北京境内的长城,有的地方曾发现过带有古文字的长城砖(如密云墙子路长城、司马台长城),这些文字砖上记载着烧制年代和部队番号,如:“万历六年镇虏骑兵营造”、“万历六年振武右营造”、“万历五年山东左营造”等字样。长城专家人为,这些用文字长城砖,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如“万历六年振武右营造”所指“振武营是嘉靖二十四年,明朝设立京军振武营,选南京各营锐卒及淮安府﹑扬州府丁壮者充任,振武营有营兵三千。隆庆时,罢振武营,其卒仍隶大﹑小教场及神机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