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晋祠出来等804等了很长时间都没有,见来了一辆308,便不顾网友的忠告,坐了上去。
308虽然也是回火车站的,但走的确是旧晋祠路,路况非常差,一路颠簸不断,还扬尘漫天。
路上大概比来的时候多花了近半小时,在五一广场下车,对面就是柳巷,我们直奔“郝刚刚”。
“郝刚刚”是专吃羊杂割的地方,据说很有名,网上游记里经常提到,网友都是极力推荐。
所以,尽管要从柳巷的南端一直走到北端,甚至期间还产生过这家店是不是拆了的疑惑,
但我们始终没有放弃,终于坚持到底,在府东街路口找到了仰慕已久的——“郝刚刚羊杂割”。
店不大不小,有点老店的味道,墙上挂着“郝刚刚羊杂割”的由来,顾客大部分都是当地人。
进门就是账台,大红色的价目表醒目地贴在墙上,东西不多,一目了然,不用太费力点单。
在账台交玩钱,领好几乎是人人必点的油酥饼,往前挪到一张大台子前,上面架满了碗。
碗里都是事先放好的熟料,只要账台那一喊话,比如“杂割加肉一碗”、“大碗肉加肉两碗”,
这里的伙计就拿相应的碗,递到账台背后热气腾腾的大炉灶边,由那的伙计进行再次加工,
只要一分钟,一碗热腾腾、香扑扑的羊杂割就能送到你的面前,端稳了,自各找座乐和去吧。
拨开面上的大蒜叶,往下一捞,大块大块的肉,大把大把的羊杂都在底下窝着呢,开心啊!
汤很鲜、很浓,肉很大、很爽,粉条很韧、很Q,羊杂很酥、很香,一切都是那么令人饕餮!
一开始由于烫,还是很温柔地慢慢吸吮,随着进一步的状态提升,开始嘻哩哗啦大口鲸吞,
顾不得吃相了,只管将这美味不断往饥饿的嘴巴里输送,不一会儿就把一碗羊杂割报销了,
然后顺理成章地抢过老婆的那碗继续疯狂。至于油酥饼,只吃了半个,味道就不评价了。
吃饱了,站起来伸个懒腰,在店堂里转一圈,从感性回归理性,探究一下羊杂割美味的原因。
来到账台前,透过重重人头,往厨房眺望,发现一个独特的制作过程,估计有一定的道理的。
只见灶台上支着口大锅,锅里是白色的浓汤,不断翻腾着,冒着白气,几个伙计就站在边上,
手拿一碗外面递进来的、熟的但是冷的羊杂割,开始“烫”:
1、先舀上一大勺汤倒在碗里,顺手就拿大勺子扣住碗口,马上把汤再倒回锅里;
2、重复上面的过程一次,汤在碗里停留的时间稍长一点;
3、第三次舀一大勺汤倒在碗里,拿勺子底在汤面上往下压几次,之后再把汤倒回锅里;
4、重复上面的过程一次,把整碗羊杂割都搅拌均匀了;
5、最后舀上满满一碗浓汤,大功告成,热气腾腾的羊杂割就可以端出来给顾客了。
这个加工过程蛮特别的吧,既加热了事先准备好的羊杂割,又能保持老汤的原汁原味,绝!
在太原,我们落脚在山西医科大的职工新村里,附近一家“山西食艺”是去得比较多的。
店不大,装修得比较新潮,菜式也是改良的太原菜,价廉物美,很受学生和青年教师的追捧。
据说这的好几个菜参加省里的烹饪比赛都取得了金奖、银匠,菜谱上都做了mark认证的了。
朋友介绍这里的一道“驴肉汤”是金牌中的金牌,点击率豪罢排行榜第一名,不可不尝啊。
只见红色的驴肉片和白色的蘑菇片,配在一起煞是夺目,厚度均在半厘米左右,吃口有劲道。
汤色微微有点发白,汤质不像炖出来的那种浓厚,但汤味绝对不失鲜美,可谓清纯而不清淡。
只可惜当时只顾埋头大干,忘了拍照,不过另外一个也不错的“鲶鱼汤”被捕捉进了镜头。
汤色有点特别,没有泥腥味,肉也很嫩,不知厨师是如何处理的,只见大料不少,还有蒜叶。
汤是明炉,随锅奉送老豆腐和生菜,正好能够综合一下鲶鱼特有的肥腻感,还能少点个素菜。
有个菜名字很特别——“过把瘾”,原来是辣椒炒茄子丝,号称巨辣无比,能让人过把瘾。
小心翼翼地夹上几根尝尝味道,貌似不太辣,一盘吃完只觉得蛮入味的,但辣得不过瘾。
这家店还有很多菜都是茄汁的,估计这就是所谓的改良吧,牛肉做成这个这个味道倒也不错。
在这里,我们又一次尝试了山西面食——刀削面,结果是对自己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很钦佩。
早点休息,早点休息,明天一早就要南下去王家大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