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方楼——湖雷镇下寨的馥馨楼,建于唐大历四年(769),有1200多年的历史。大体保存完好。
最早的圆楼——高头乡的金山古寨,建于南宋祥兴二年(1279)。
最富丽堂皇的圆楼——湖坑镇的振成楼,建于民国元年(1912)。按八卦图结构建造,卦与卦之间设有防火墙,内有花园、学堂等,内环还有中心大厅。该楼雕梁画栋,古朴典雅。
图为永定振成楼
最具有军事色彩的土楼——古竹乡的五实楼,建于清康熙、雍正年间,高4层,外墙与内墙之间有相隔1米多宽的通道,迂回曲折,如同战壕;第二层起每层向外开有宽0.3米、高1米的狭长小窗,可当枪眼。还有防火设施,以防火攻。
最高的生土建筑物——高陂镇的西陂天后宫,高7层、40多米。该建筑物有400多年历史,巍然屹立,端庄秀丽。
最多楼角的土楼——湖坑镇的东成楼,大体呈正方形,实际是一座不等边的八角形土楼,人称“八角楼”。
周长最短的圆楼——湖坑镇的如升楼,周长只有54.7米,俗称“米升楼”。
最多楼梯的圆楼——下洋镇的集庆楼,从第一层到第四层共有14道楼梯,各层通道用木板隔开,人称“单元式圆楼”。
最高的方楼——高陂镇的遗经楼。该楼的主楼5层半、17米高。
最大的圆楼——高头乡的承启楼,人称“圆楼王”。该楼建于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高4层,楼4圈,共有402个房间。
图为承启楼内景
最花工日的土楼——抚市镇的永隆昌。该楼因受地形限制,部分以沙滩为基地,填基工程特别大,从动工到整修完工,前后整整花去28年。
最省石头的土楼——湖坑镇的源昌楼。该楼没有石基,自上而下全部是土墙,至少有500年的历史。
周边最长的圆楼——古竹乡的深远楼,周长251.2米。
2008年7月福建土楼46处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包括初溪土楼群、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洪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华安县大地土楼群、衍香楼、振福楼、及怀远楼、和贵楼。
图为土楼博物馆“土楼公主”振福楼
土楼是怎样建成的
“一碗猪肉换一碗三合土”。 这句客家谚语的真实性不必深究,但土楼外墙用土的配方却实在繁复、考究。首先,它的主要建筑材料必须是没有杂质的细净红土,再按一定的比例掺以细河沙、水田底层的淤泥和年代久远的老墙泥。充分搅拌均匀后,加水用锄头反复翻整发酵。这道工序对土楼的建造至关重要,混合泥发酵的充分与否将直接影响土楼建成后的使用寿命。土楼的外墙泥如发酵不到位,就会使墙体在温度和湿度变化时产生开裂现象,威胁到土楼内住户的安全。
这样按比例配合而成的泥土被称之为三合土,但这还不是最终的建筑用土,还必须在里面加入上好的红糖、打散起泡的鸡蛋清、不见米粒的糯米汤。这样讲究的配方,“一碗土换一碗猪肉“倒也实不为过。夯建土墙时,还要在泥里加入一些木片、竹片或是大块的山石以加固墙体。这样夯成的土楼外墙将不惧水浸,坚如磐石。在没有钢筋水泥的年代,聪慧的客家人就是用这种看起来近乎原始的建筑方式,建成了神秘而庞大的土楼,成就了建筑史上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