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赣州那天,骄阳似火,奇热无比。下榻处赣南宾馆,倒是古木参天,曲径通幽,处处凉荫,也不枉担了这“国宾馆级别”的名衔。
硕大无朋的餐厅包间设了两张大圆桌。墙上挂一幅笔墨山水,画面左上角一座平淡无奇的飞檐顶建筑,右面空白处洋洋洒洒题着辛稼轩的《菩萨蛮·郁孤台》,据说是江主席的墨宝。整首词我只记得“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这两句。从历史考据的角度看,稼轩先生是在抑郁不得志的境况下写的这首词,字里行间充满着对朝廷的轻视与不满,却不知后人因何从这两句看出稼轩先生的“远大抱负”?
总的说来,赣州的自然景观远不如它的人文历史馥郁。在赣州逗留半天参观的几处名胜古迹,均与人文历史有着不解之缘。
现在赣州城内保留着一段3600米长的宋代砖城墙,蔚为壮观。墙砖上依稀可辨当时的铭文和弹痕。
我在夜访浮桥的出租车上听到当地人对赣州的推销词是:“三山五岭八境台,七个铜钱买得来。”前一句好懂,意为环城值得看的风景,后一句却死活没弄明白。猜过去应该是讲民风淳朴,抑或是物价低廉?这“三山五岭”名不见经传,八境台却是一处名胜古迹。古时多平房,少高楼。始建者选中赣州城北章、贡二水交汇点搭台建楼,一来可登高揽胜,二来亦可作为军事要冲,一举而两得。后继者尤以文人骚客为甚,趋之若骛,在此地留下许多诗篇。
郁孤台因了辛稼轩的《菩萨蛮》而名噪天下,实际却是极普通的一座亭台,与八境台相隔千米,遥相呼应。天气好的午后,沿着古城墙从八境台缓步行到郁孤台,只需10分钟,应该是不错的选择。然而我们去的那天,酷热当头,没有人愿意冒着被烤成人干的危险走,宁愿乘车绕远。上得台来,看到“观远”二字,知道这是当年赣州的制高点。而今,放眼望去,一片钢筋水泥。青山难觅,滩声不闻,徒留一座孤台供人凭吊。一时感慨万千。崔灏当年挥笔写下“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不知何处去/白云千载空悠悠”的千古名句,李白随后仿崔诗和了一首《凤凰台》,想必都是出自同样的思古之幽情吧!崔李之后,在赣水之滨的郁孤台,不仅留下了苏(?)阳(孝本)夜话的动人故事,还留下了无名氏“白鹭洲二水中分黄鹤楼虎踞之地皆归此境”的豪言壮语。古人在宁静之余看到的是阔远,今人在喧嚣之中反而什么也看不到了。
最喜欢赣州城外的通天岩,清静幽远,如处子般候着她的知音。明嘉靖府志载:“山下崆峒如屋,山峰环列如屏,巅有一穴”,通天岩因此得名。有“江南第一岩”雅号的通天岩石窟,内外壁上留有自晚唐以来、以宋代为主的摩崖造像358尊、题刻128品。它不同于著名的龙门、莫高、云冈三大石窟之处在于,这是丹霞地貌,石刻极易风化。现存最完整的一尊罗汉像,通体泛着铜锈绿,与周围的丛草绿叶,交相辉映,几为一体。关于通天岩的传说有许多,流传最广的一则说的是:当年通天岩寺庙香火鼎盛,那岩后的石穴却也神奇,每天会根据寺内的和尚人数流出相应的米来。一个小和尚起了贪心,心想,如果把石穴炸开,不就会流出更多的米来么?结果自然是悲剧。石穴流了一天一夜的糠秕,从此再不出米。类似的传说我相信在许多地方都有,无非是把人们善良的愿望,通过一个神话传说表达出来。然而传说本身又更增加了发源地的神秘。
在赣期间还去参谒了蒋经国旧居。俗话说,“大隐隐于市。”蒋氏深谙其道,将居所建于市井之中,一点儿也不张扬,不显山露水。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大搞新生活运动,蒋公子响应号召,在这里立下宏图大志要打造新赣南,一呆就是5、6年。也因此成为他一生的政治起点。旧居座北朝南,清幽雅静。屋后一株小叶樟,据说为蒋氏当年亲手所植,现已环臂粗细,绿意可人。屋内墙上张贴着经国先生一手草创的《蒋氏家训》,读来琅琅上口。可惜默不全,否则也是妙文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