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旅行海天佛国普陀山攻略之景区参考
地理
普陀山位于浙东海域的舟山群岛,杭州湾以东约100海里,素有“浙东门户”之称;全岛面积12.5平方公里,呈狭长形,南北最长处为8.6里,东西最宽外3.5公里。最高处佛顶山,海拔约300米,山体向四面延伸,西为茶山,北为伏龙山,东为青鼓垒山,东南为锦屏山、莲台山、白华山,西南为梅岑山,主峰均在100~200米间,连绵起伏,整个山势如遨游东海之蛟龙,昂首欲腾。
气候
普陀山属中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冬暖夏凉,四季分明;风大雾多,雨量充沛。普陀山气候湿润,景随时迁。春季多雾,奇幻莫测,旅游登山,如入神仙世界;盛夏时节,白天最热平均温度不超过摄氏二十九度,入夜清风习习,凉爽宜人,但7、8、9月时有台风;入秋以后是观日出东海的好处所;隆冬季节,也是风和日暖,最寒时月平均气温不低于摄氏四度,少见冰雪。堪称冬暖夏凉,四季草木长青。
宗教
普陀山久负“海天佛国”,“观音道场”之盛名。山中梵宇林立,风貌绝佳,历来都是佛子参学,游人观光的必到之所。远至公元280年的西晋太康年间,就有远道朝山者不顾风波之恶,惊涛之险,梯山万里,扶老携幼而至。早在唐代的时候,普陀山已成为国际性的佛教圣地。
普陀,出自佛教《华严经》等六十八卷,全称为:“补坦洛迦”、“普陀洛迦”,是梵语的译音,意为“美丽的小白花”。自元朝以来,惯称它为“南海普陀”。普陀山又有“五朝恩赐无双地,四海尊崇第一山”的美誉。
历史
普陀山作为佛教胜地,最早寺庙建于858年,最盛时有82座寺庵,128处茅篷,僧尼达4000余人。来此旅游的人,在岛上的小径间漫步,经常可以遇到身穿袈裟的僧人。美丽的自然风景和浓郁的佛教气氛,使它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在这里你不仅可以感受到浓浓的佛教文化气息;你还可以漫步金色沙滩,游戏于湛蓝海水之中;你也可以品紫涛盛宴,大快朵颐美味的海鲜;你也可以租艘游艇,体验一把乘风破浪追万里的豪迈之情……
历史上有近20位帝王为了祈求国泰民安,特遣内侍带着贵重礼品专程来普陀朝拜观音。明太祖朱元璋,清圣祖康熙还多次召见普陀山高僧,赐金,赐紫衣,赐佛经,礼遇有加。正因为有了唐宋元明清的五朝恩宠,普陀山才有历史上的显赫地位。
历代有不少名人和大德,也纷纷前来朝礼。陆游,赵孟頫,屠隆,文征明,张岱,董其昌,康有为,虚谷,虚云,弘一,太虚,竹禅,都在普陀山居住过。他们瞻圣参学之余,流连于普陀的山水佳胜,写下了许多绝妙的诗词题刻,留下了珍贵的书画墨宝,佛教名山因为有了历代名人的名墨为之润色,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多彩。
明代一些保卫海疆的抗倭名将,如胡宗宪,戚继光,俞大猷,侯继高,以及清代康熙年间的镇海总兵蓝理也在戎马征战之暇,顶礼普陀观音。他们陶醉于海天佛国的壮丽景色之中,更加激发起保家卫国的英勇斗志。普陀山许多著名景点的题刻,就出自于这些爱国将领的手笔,秀丽的山水因此而平添几分雄壮的英雄气色。
普陀山也留下过外国政要的足迹,中国国家领导人和一些著名的海外巨商以及知名人士,也都会在繁忙的国事活动和商务活动中抽空来普陀山,在山环海抱的梵呗声中放松一下心情,调整一下节奏。
身体不好的老人和小孩最好带件外套,主要是因为海边风大,普陀山晚上的温度比白天低一点,但不冷,很宜人。
普陀山三寺: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
普济禅寺
普济禅寺又叫“前寺”,是普陀山的第一大寺,坐落在白华山南、灵鹫峰下,前身是“不肯去观音院”,始建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称宝陀观音寺,是供奉观音的主刹,庄严巍峨,在我国东南地区规模最大,后几经兴废。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三月,重建大殿,并赐寺额“普济群灵”,故名。
全寺占地37019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5289平方米。寺内有大圆通殿、天王殿、藏经楼等,殿、堂、楼、轩共计357间。普济禅寺的主殿是大圆通殿,殿内宽敞无比,供奉着高8.8米的毗卢观音,建筑很奇特,“百人共入不觉宽,千人齐登不觉挤”,故有“活大殿”之称。
法雨禅寺
法雨禅寺又称“后寺”,始建于明万历八年,坐落于普陀山白华顶左、光熙峰下,距普济寺2.8公里。法雨寺占地33408平方米,现存殿宇294间,依山取势,分列六层台基上。入山门依次升级,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后有玉佛殿,两殿之间有钟鼓楼,又后依次为观音殿、御碑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方丈殿。观音殿又称九龙殿,九龙雕刻十分精致生动,九龙殿内的九龙藻井及部分琉璃瓦从南京明代宫殿拆迁而来,被誉为普陀山三宝之一。整座寺庙宏大高远,气象超凡。法雨寺寺门不在中轴线上,而在东南角上,建筑为重檐方亭,也不同于一般寺院山门,匾额表蓝底金字,上题“天花华雨”四字。寺门往西是影壁,原是砖雕三龙壁,上书梵文“唵嘛呢叭”,意即神力不可思议,十年动乱中被毁。1987年,在这里建立了九龙壁一座,宽12米,高9米,厚1米,全部用青石浮雕砌成,群龙飞舞,栩栩如生。
法雨寺山门前有一段香道,称“玉堂街”。之所以叫“街”,是由于过去香道两旁寺院众多,且山上岩珍石奇,珠玑琳琅,沿途罗陈,宛若街市。这条玉堂街如一条金丝线,将洪筏房、法华洞、仟人井、朝阳洞、悦岭庵、大乘庵、香林庵、雨华庵、杨枝庵、法雨寺等风景点珍珠似地串了起来。沿街而行,还可望千涉金沙的银涛,西赏烟墩,前望象王诸峰的翠霭,一路映山带海,绵延起伏,翠波银涛。应接不暇。古人颂此路:“竹内鸣泉传飞语,松间群路露金强。山到曲处皆藏寺,路欲穷时又遇僧。”此路原为沙路,行走不便。明万历年间,法雨寺僧人如珂募石彻成石板路,如珂字玉堂,后人为纪念他,以其字“玉堂”名路。
慧济禅寺
由法雨寺到慧济寺需要经过香云路,全程有石级1088层,约二华里。清光绪三十年,由慧济寺住持文正,东监院庆禅募资砌石而成,路旁又设铁栏杆。一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沁人心脾。
慧济寺俗称佛顶山寺,初建于明代,全寺占地20亩,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坐落于海拔283米普陀山佛顶山上,又名“菩萨顶”。该寺因地制宜,布局包括天王殿后,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楼、玉皇殿、方丈室等俱在同一条平行线上,显示了设计者利用地形设计的高超技巧和智慧。颇有浙东园林建筑风味,为其他禅林所少见。全寺建筑别具一格,依山就势,横向排列,殿堂宽敞壮丽,整座寺院深藏于森林之中,以幽静称绝。大雄宝殿是整个普陀山海拔最高的寺庙,屋顶全用天蓝、淡绿、鹅黄、紫红等色琉璃瓦盖成,阳光下映出万道彩虹,形成“佛光普照”的奇景,煞是壮观。
门票:三大寺门票皆为五元。
斋饭:普陀山很多大寺院都提供对游客或香客的斋饭,不免费,但已经很便宜,但别有一种风味。时间一般早餐为5:30~6:00,中饭为10:00~11:00,晚饭16:30-17:00左右。
住宿:除了斋饭,很多大寺院也提供住宿,条件还可以,价格也便宜,大约50元一晚。
普陀山三宝:多宝塔、杨枝观音碑、九龙藻井
多宝塔
多宝塔,又称宝佛塔,俗名太子塔。位于普济寺内海印池南端。建于元朝元统二年(1334年),由山僧孚中禅师募资改建,并得到太子宣让王等江南诸藩王资助,还在塔旁建造了太子塔院。现为普陀山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和浙江省唯一的元代石塔。位列普陀山镇山三宝之一。
宝佛塔为五层方塔,高18米,双层塔座,三层塔身,有台无檐,全由太湖石砌成。1919年,印光法师与住持了余、了清等请无为居士陈性良募捐补修,形成现在的造型。上三层四面均凿龛雕佛,造型别致,气韵古雅,尤其是第三层四周的观音三十二应身小像,神态温和凝重,给人以亲切端庄之感,其独特的宝匣印式造型为全国罕见。佛像的背景为十八罗汉,每个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每层石台置石栏,石栏柱端刻有守护天神、狮子莲花等图案。石塔底层基座平台较宽,顶层四角饰有蕉叶山花,四周栏下雕有四个龙头,张口作吐水状,雨天水从龙口流溢,如龙垂涎。
清晨时分,日出海上,站在塔院中闻听普济寺传来的悠扬钟声和百步沙海滩的澎湃潮响,两声互相应和,激荡心胸,令人神清不已,故得“宝塔闻钟”之美名。
塔院内还有诸多古迹、题刻,康有为到普陀山时曾在塔院内假山石上留题“海山第一”四字。在宝塔内还曾发现了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聊城御史傅光宅所撰、余姚俞近旸所书的《普陀山太子塔下藏零牙志》。
在岛上乘坐1号线、2号线在前寺(百步沙)下车即到。
杨枝观音碑
杨枝禅院位于清凉冈下,紧邻法雨寺,内存有被誉为“普陀山三宝”之一的“杨枝观音碑”。此碑为明代万历三十六年根据唐代名画家阎立本所绘杨枝观音像拓本所刻。阎立本为唐初著名画家,传世作品极少,至于佛像仅此一帖,可谓稀世珍宝。数百年来,杨枝禅院几经兴废,但观音碑依然保留完好,被誉为镇山之宝。
此观音碑高2.34米、宽1.2米,上刻唐代仕女形象的观世音菩萨,珠冠锦袍、宝相庄严,右手执杨枝、左手托净瓶,袒胸跣足,端庄慈祥。菩萨手中的净水瓶和杨柳枝,原本是普洒法雨、弘扬佛法的意思,后来演变为多种含义。人们认为,杨柳枝可以消灾除病,净瓶中的甘露随杨柳枝洒遍大千世界,暗喻着慈悲的观音用净水来普渡众生脱离苦海,到达彼岸的极乐世界。碑上刻有“普陀佛像,摹自阎公,一时妙墨,百代钦崇”等字句。
明万历十六年(1588),抗倭名将侯继高督师海疆,顺游普陀,将历年所得阎立本和吴道子所绘观音像勒石,植碑于宝陀寺(今普济寺)前殿。万历二十六年(1598),殿宇毁于兵灾,碑亦遭劫。至万历三十六年(1608),宁绍参将刘炳文觅得阎立本观音碑拓本,请名匠重新勒刻杨枝观音碑,并建庵供奉,遂以“杨枝庵”命名。300多年来,殿宇几经废兴,但因为收到珍视,此碑得以幸存。
九龙藻井
九龙藻井现存于普陀山法雨寺大圆通殿,即九龙殿顶部。九条木雕金龙栩栩如生,气势不凡,一龙盘顶,八龙环八根重柱昂首舞爪而下,古朴典雅,不仅令人叹为观止,而且艺术价值极高,为国家级文物,被誉为普陀山三宝之一。
藻井在古建筑中起到装饰作用,有着重要的功能。一般来看,大的佛殿中主体佛像部位都要做藻井,这样显得佛像更加庄严。古人对藻井制作大为讲究。一般都用木材,采取木结构的方式做出方形、圆形、八角形,以不同层次向上凸出,每一层的边沿处都做出斗拱,而普陀山九龙藻井的斗拱做成木构建筑的真实式样,做得极其精细,斗拱承托梁枋,再支撑拱顶,最中心部位的垂莲柱为二龙戏珠,图案极为丰富。
其实,普陀山除了法雨寺九龙殿筑有九龙藻井外,普济寺、慧济寺等大的寺庵主殿顶部都筑有藻井,但规格没有法雨寺九龙殿高。据传,法雨寺九龙殿竟是明故宫的九龙殿整体搬迁到普陀山的,九龙藻井原是放在朱元璋金銮宝殿之中的,所以,这个藻井的规格自然要比别的寺院藻井高了。
普陀山三石:磐陀石、心字石、二龟听法石
磐陀石
在普陀山梅岭峰梅福庵西行不远处,一片开阔的山顶平台上,有一对看似摇摇欲坠,实则稳如磐石的巨石——磐陀石,相传这里就是观音大士的说法处。
磐陀石位于九子寺西北角200米处谷口岩,有一块约15平方米由南向北平斜的岩石,上有臀印,相传是金地藏入九华曾在此岩石上打坐禅修时留下的圣迹。后人称此“打坐石”为“磐陀石”。今石壁上有“金地藏第一修行处”摩崖石刻。
上下石衔接处间隙如线,似连似断,好像上石悬空挂在下石之上。“疑天外飞来,似神手搁置”是对磐陀石最形象的描绘。相传有人牵线割过两石交接之处,由此证明二石并未相接,但今人有尝试者却都没有成功过。(还有一说为每逢大年初一的零时,上石就会漂浮而起,用一根很细的丝线便可以横割而过。)
磐陀石险如滚卵,顶端却安稳如磐,可容30人在上游玩嬉戏。石上凿有石阶,可随梯而上到石顶。石上“磐陀石”三个笔力遒健、势如飞天的大字是明万历年间抗倭将军侯继高题写的,最令人惊奇的是“石”字上多了一点,据说侯将军题字时,大石左右摆动,摇摇欲坠,于是他在石字上加了一点,磐陀石便稳稳当当地固定住了。此外还有“金刚宝石”、“灵通”、“天下第一石”、“大士说法处”等题刻。
傍晚时分登顶游览,环眺山海,还可欣赏“磐陀夕照”的壮丽景观。关于磐陀石还有不少典故和有趣的故事,据说《西游记》的西天便在此处,《红楼梦》中“通灵宝玉”又和这里的“金刚宝石”形意酷似。古时更有不少朝山的妇女登此石时,拿着自带的金属钱板在石上磨光,带回家去佩挂在儿孙身上,藉以“壮胆”、“祛灾”。
心字石
在普陀山,你可以听到许多佛与蛇斗法的传说故事。从梅岑峰下的梅福庵出来,沿山间小径拾阶而下,至西天门东南,有一空阔地带,几株芙蓉树正在这秋日里把枝头的花朵尽情地绽放,探视前面的坡下,有一巨大的“心”字,刻于一斜坡的巨石上,这便是普陀山有名的“心字石”。
据悉,这一心字石广约300余平方米,圆浑平滑,满山的绿荫中,惟有这里寸草不生。一个长5米、宽7米、周边近50米的红色“心”字刻于石上。这字的红色、石的褐色以及山的绿色组成这普陀山一道亮丽的风景,引游人纷纷驻足。这心字可谓是“心怀博大”,那中心的一点可容八、九人同坐,整个“心”字可容近百人打坐,当是普陀山上最大的石刻了。奇怪的是,至今没有人能说清此字是刻于何时以及出于何人手笔,只是听说在清代之前,此摹刻就已存在了。
在离心字石右上方约5米的峪谷间有圆柱装石块平于坡势向外伸展,隐现于草莽荆芥丛中。其形酷如蛇头,嘴角眼睛轮廓分明,细细分辨,似乎还有筋络隆起在脖颈间,一如静候在此捕食的模样。距此石不远处的西天门石阙西侧又有一石,形肖一只活灵活现的小青蛙,翘首向蛇,其坦然自若的神态使人不由的想起那则“佛试蛇心”的传说故事。传说有一蟒蛇精经观音菩萨指点而得道。一天,观音菩萨在蛇背上放上一只蛤蟆,以试蛇心,可那蟒蛇寂然不动,丝毫没有伤害蛤蟆之意……
在“心字石”旁锁上同心锁的意义非比寻常,甜蜜的小情侣、恩爱的夫妻们不妨去它试一试。
二龟听法石
此石位于磐陀石西,五十三参石下端的岩崖上。有两石酷似海龟,一龟蹲踞崖顶,回首顾盼,似有等候之意;另一龟顺石而上,昂首延颈,筋膜尽露,一副着急相。两龟的形态极为传神,令游人叹为观止。相传两龟受龙王之命前来探听观音菩萨说法,只因听得入了摇
迷,忘了归期,遂化身为石。也有传说,两龟原为一雌一雄,因尘缘未绝,在听法时眉来眼去,顾盼传情,所以被罚作石龟,给修行不诚者作戒。前者传得奇,后者传得妙,各有千秋。清人何辰生在诗中说:“见说磐陀若地灵,普门曾此坐谈经。二龟何事翻成石,想是当年不解听。”这是对两龟的又一种说法。
在二龟听法石上端有五十三参石,大者侧立百尺,小者相累若卵,纵横拱峙,参差错列,不仅生态各异,而且移步变形,令人有望而生岌岌可危之感。随着晨昏晴雨的交替和晓雾暮霭的变幻,这群奇谲的山岩,也会呈现出浓淡不同的色相。元代书画家赵孟颍《游补陀》诗云:“涧草岩花多瑞气,石林水府隔尘寰。”普陀山多奇石,而五十三参石是普陀山奇石最荟萃之处。
普陀山三洞:朝阳洞、潮音洞、梵音洞
朝阳洞
朝阳洞在普陀山几宝岭的尽头、延伸于海中的山崖上,因旭日东升,先映此洞,朝阳洞之名由此而来。洞外巨石参差,洞口直面东海,左右挽百步沙与千步沙。在普陀山观日出,以朝阳洞为最,故有“朝阳涌日”之说。如果您在黎明时分到此游览,就会看到一轮旭日仿若忽从海底涌起,曙光万道,散射海水,景色壮观,令人叹为观止。沿着绝壁筑有一排长廊,可以供游客欣赏日出。朝阳洞还是听潮音的好去处。在此处听潮,浪涛轰鸣而下,音浪好似千百种乐器交相迭奏,动人魂魄,激荡心胸。
现在的朝阳洞景区包括朝阳洞、观日阁、揽霞亭、六观亭等,还附设有茶室、购物商场等。观日阁古色古香,又称朝阳阁,坐落在朝阳洞正上方,阁高18米,长宽各12米,依山起势,濒临东海,飞檐翘角,金碧辉煌,相当壮观。阁内分上中下三层,上层设购物、休憩、观海三个大厅,专供游客使用。四壁陈列“三十二观音”画像,线条流畅,形象生动。中下二层设根雕艺术馆,展示有根雕佛像百余尊。朝阳洞左侧平台的摊霞亭又称朝阳亭,近崖濒海,每当旭日东升,霞光辉映,景色奇丽,也是观赏日出东海、夕阳霞飞的好地方。
潮音洞
潮音洞在普陀山紫竹林景区内,距停车场仅200米。“潮音洞”这个名称其实是一语双关,一方面因洞穴日夜吞吐海潮,声若雷音;另一方面借“潮音”比喻“佛音”,洞口日夜浪涛不绝,声如观音讲经,又如千僧诵经。
传说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印度僧人在潮音洞口焚烧十指,礼拜观音,洞内忽放异彩,大士现身,授以七色宝石。从此,洞景被抹上神奇色彩,不断有信徒前来仿效。宋元时期来普陀朝圣香客,多在潮音洞前叩求菩萨现身赐福,其中常有人在此跳海舍身,藉以往西方极乐世界,也曾有人在此燃指,以求菩萨灵验。到明代时明令禁止在此跳海舍身燃指,明万历年间在此建“莫捨(舍)身”亭以戒舍身燃指者;竖“禁止捨身燃指”碑于亭中,现在亭已毁坏,碑犹在。
潮音洞左侧上方的岩壑中有一天然小型石泉,石壁上刻有“光明池”三字,此处旧名“甘露潭”,山民称“慧泉”,佛家信众常在此祈求圣水以疗眼疾。潮音洞右海湾另有一崖穴,其上岩壁裂隙,峻险峭狭,终年滴水,宛若仙姝,称“龙女洞”。离潮音洞不远处有礁石出没海涛间,叫做“善财礁”,传说是善财童子参拜观音的地方。
《西游记》曾多次描述孙悟空腾云驾雾到潮音洞参谒观音。潮音洞旁的澹澹厅,面对莲花洋,是游客留影留念好的地方。潮音洞上、澹澹厅旁的大士桥,站在桥上可以观赏潮音洞全景!
梵音洞
梵音洞与潮音洞并称为;两洞潮音;,是普陀山上最适宜听潮观海的两个地方。而梵音洞在普陀山众多山壑中最享盛名一个。
从法雨寺经飞沙岙,过祥慧庵,即为普陀最东部的青垒山。在青垒山东南端有一天然洞窟,高约60米,纵深约50米,峭壁危峻,两边悬崖构成一门,中间嵌入一块巨岩,仿佛巨蚌衔珠。在普陀山众多洞壑中,梵音洞的磅礴气势和陡峭危壁,为其他洞所莫及。
洞前架有石台,台上建有双层瞻圣阁,前可观海,后可望洞,相传为观音大士显圣处。海潮入洞,拍崖涛声如龙吟虎啸,是梵音洞观潮最佳处。。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御书“梵音洞”额赐挂于此处。
梵音洞洞壁陡峭,石劈如门,高约60米,纵深约50米,中飞挂一天然石桥,上建有观佛阁,前可望海,后可观洞。
普陀八景
普陀山以山兼海,风光独特,四时景变,晨昏物异。其风景点数以百计,可谓风光无限。如其他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一样,普陀山也有它的“景中之景”。其中最有名的是:莲洋午渡、短姑圣迹、梅湾春晓、磐陀夕照、莲池夜月、法华灵洞、古洞潮声、朝阳涌日。
莲洋午渡
“莲洋午渡”的“莲洋”指的是莲花洋,处于舟山本岛与普陀山之间,北接黄大洋,南连普沈水道。当你乘轮船或快艇离开著名渔港沈家门,便进入碧波浩淼的莲花洋,但见水天相连,山岳潜形,船只劈开千倾琉璃,梵宇点点,海潮蒸腾,山岛时隐时现,仿佛漂浮在云雾缥缈之中。如果赶上午潮,就能见到洋面波涛微耸,状似千朵万朵莲花随风起伏,令人心旷神怡,联想翩翩。——此景即为“莲洋午渡”。旅客可以在航船上安详地放眼莲花洋上的美景,看着洋上的朵朵莲花,也许会萌发起一种即将登上佛教圣地的清穆心情。
莲洋佳景,千古传颂,明代著名戏剧家、文学家屠隆赋咏“普陀十二景”,题此为《莲洋午渡》,诗云:波上芙蓉尽著花,香船荡桨渡轻沙。珠林只在琉璃界,半壁红光见海霞。
从沈家门半升洞码头乘快艇去普陀山,票价19.5元,普客票价14元。快艇随时发船,普客有班次。如果乘普客的话,站在甲板上,怀着一种宁静、祥和的心情,能更好的欣赏“莲洋午渡”的美景。
短姑圣迹
进了普陀正山门,往东南约300米处便是短姑道头。“短姑古迹”在海岸牌坊南下,是一长约百米、宽8米的条石道头,道头两侧散布着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矶石。这些矶石经风化水蚀,被磨去了棱角,显得浑圆实朴。矶石苍苔斑驳,却镌刻分明,其中最大一块石头上面撰写了“短姑古迹”四字,旁边的石头上还有“乐土”、“世外桃源”、“慈航普渡”、“求生好人”等题刻。
相传元末明初,有姑嫂两人发心多年,远涉重洋,来山朝圣,千辛万苦,抵达本岛。适逢小姑天葵来潮,其嫂短(埋怨)之,以为小姑身体不洁,不宜礼佛,便留姑在船,独自前去朝拜。晌午潮水上涨,船只漂离埠头,小姑既饿又慌,无可奈何。忽见一老媪,一手提饭篮一手将一些小石子撒入水中,石子瞬息变大,露出水面。老媪足踏石子上船,放下饭菜,就不见人影。其嫂进香归来,听说此事,以为神异,忽然记起刚才拜佛时,瞻仰莲座,只见观音大士衣据湿着一片,心里顿有所悟,以为这是菩萨所为,忙不迭又进山到面前叩拜会了。——因其嫂曾在码头“短(埋怨)其姑”,从此,姑嫂泊舟处即被称作‘短姑道头”。道头西侧出没于潮水中的石块,传说是菩萨上舟送食时投向潮水里用以跺脚的石块,加上岩石上所镌的古迹石刻——遂被称作‘短姑圣迹”。
“短姑道头”原是一处天然石埠,为朝山进香舟楫唯一停靠处,并在道头高悬一灯,光照彻夜,往来船舶,喜称“佛灯”。1983年以来,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在道头西侧建成了万吨级客运码头,短姑道头结束了津渡的使命,成为人们游览怀古的胜迹。
梅湾春晓
梅湾春晓指的是普陀山的早春景色,普陀山也称梅岑,因西的山湾为梅湾,又呼作前湾。据传此地多野梅,庵、篷僧众又多好养梅怡性。每当早春季节,春回人地,避山野梅,香满山谷,青山绿树,映衬着点点红斑,煞是一番美景,曾被人誉之为“海上罗浮”。道
每当天阳无风时日,伫立西山巅;远眺莲花洋,只见渔舟竞发,鸥鸟翔集,海中波涛,道道耀光,山外青山,层层叠翠,美不胜言。若在月夜,则疏枝淡月,岛礁腾胧,幽香扑鼻,更为令人陶醉。
磐陀夕照
“磐陀夕照”说的是磐陀石一带的傍晚景色。
每当夕阳西下,石披金装,灿然生辉,人们如能在此时登上石顶,环眺山海,洋洋大观,景色壮奇,“磐陀夕照”,便成为普陀山之一大奇观。
莲池夜月
“莲池夜月”指的是海印池的月夜景色。海印地在普济寺山门前,也称“放生池”、“莲花池”,原是佛家信徒在此放生之池塘,后种植莲花,即称“莲花池”。莲花池三面环山,四周古樟参天,池水为山泉所积,清莹如玉。每当盛夏之际,池中荷叶田田,莲花亭亭,映衬着古树、梵宇、拱桥、宝塔倒影,构成一幅十分美妙的图画。夏季月夜到此,或风静天高,朗月映池;或清风徐徐,荷香袭人。荷花,佛家称之为莲花,是圣洁、清净的象征。佛家称极乐世界为“莲邦”,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故佛教以莲花来比喻“佛性”。观世音菩萨就是普渡众生往生莲邦的“莲花部主”。
白天的海印池池水绿的也别有一番风味。
法华灵洞
法华灵洞奇特景观,方圆巨石自相垒架,形成洞穴数十余处:有的狭隘低迫,伛行可过;有的宽广如室,中奉石像;有的上丰下削,泉涓滴漏,自石罅流出而下注成池。普陀山洞穴虽多,层复出奇,唯此洞为最。洞外有“青大福地”、“普陀岩”、“东南大柱”等题刻。
法华灵洞中湿气较重,比较湿滑,游客穿行其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另外在比较低狭的地方要小心碰头。
古洞潮声
潮音洞口朝大海,日夜为海浪所击拍。潮水奔腾冲入洞内。为洞壁所激。浪花飞溅,直冲洞顶天窗之上,高达10米,势若闪电,声如惊雷。如是晴天,洞内七彩虹霓幻现,朝山香客往往会看到观音大士现身的灵异现象。潮音洞的海潮音也不必尽是梵音。一位当代诗人这样写道:静坐在礁石上,聆听潮音洞的喧哗和低吟,每个音符都是大海律动的生命,喜怒哀乐,在浪的长弦弹奏,辉煌地上升。静听,随潮音紧紧包裹,眼睛就分外透明,心灵就与大海共鸣。
香客在潮音洞听完潮音之后,一般都要前往梵音洞瞻仰观音大士的慈容。据说在梵音洞观佛阁往洞中凝望,虔诚的人会看到观音现世的圣相。但是每个人看到的都不相同,即使一人所见,也常常会不断变幻。
朝阳涌日
在普陀山见日出,以朝阳洞为先。如果说,色相复杂的海水引发我们对复杂尘世的苦涩联想,那么,在朝阳洞看日出,就会心随境迁,全然是另一种澄明的心境。清晨四五点钟,海东一道红云飞起。旭日如盘光临大千,洪涛万派,晓星几点,这个时刻,大概是天地间最澄净透明的时刻了吧?阳光乍起,心神随之爽朗;曙色初开,眼界为之宽广。虽说人生行处都应该感觉幸福快乐,但是,玉宇澄清,旷朗无尘的世界才是最最耐人寻味,最最引人沉醉的。旷朗无尘的琉璃世界,对应心中超凡脱俗的空明寂静,此时此刻,正好飞来一声悠长的梵钟。穿过林表而与低沉的潮声相与应答,便觉得普陀日出,虽无泰山日出的帝王气象,却也是人世间难得一见的大禅境,真个是:万里烟霞空色相,一天云气荡心胸;玉宇澄清无海岸,举首从容看日红。
看日出时,海风凉习,您最好带件外套,防止着凉。